張聞天同周恩來
周總理和張聞天都是見過大世面、具有世界眼光和時代觀念的人,外交思想比較接近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不知是否出于?史的原因(張聞天做過黨的總書記,兩人同為延安整風中挨批的主要對象),他們一直都是互相尊重和互相照顧的。據胡喬木在紀念張聞天的文章中說,1958年中央決定陳毅接任周恩來兼的外交部長時,曾考慮是不是把張聞天給調開,但周恩來主張把他留下來,說他在外交部搞的不錯,工作仔細認真。在平時工作中,周恩來比較尊重張聞天的意見,生活上也注意照顧,例如一再招呼晚上沒有急事不要叫醒聞天。一次在總理處召開黨組會,劉英和中組部的帥孟奇商量調李一氓當駐緬甸大使,一些黨組成員表示不同意,說他在和大(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和人的?系搞不好。周恩來也覺得李一氓有點文化人習氣,對他當大使不完全放心。但張聞天認為,那樣一位老同志,又是名人,就不能去緬甸當個大使?何況他做了外交工作后作風已有改進。最后總理還是同意了張聞天的意見。還有個令我一直記掛在心的事,就是1959年廬山會議后沒有見到周恩來對張聞天的批判。開了差不多一個月批張的全國外事工作會議,他只到會講了一次國際形勢和階級斗爭等問題,批判了彭德懷,也沒特別批張聞天。因為他一直管外交,張聞天和毛澤東的許多不同看法可以順手拈來,但他并未提起,此后也從來沒有聽到他提過。張聞天不但同意周?來的不少外交思想,而且也很佩服他“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由于一些思想相通,所以周恩來受到批評時,張聞天往往表示同情,有時兩人還站在一起。例如1954年日內瓦會議后,毛澤東批評周沒有及時突出臺灣問題,張聞天就曾對我表示不以為然。1956年國內反冒進時,張聞天也在外交部大講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在外援上“打腫臉充胖子”。后來周恩來遭到反“反冒進”的批判,張聞天不但表同情,而且認為他不應來外交部一再檢討。至于兩人在外交上的看法一致和互相支持,那例子就更多了。
當然也不必隱晦,周恩來和張聞天兩個人之間還是有些矛?和相互看不慣的地方。例如張聞天就一直認為總理有事務主義的毛病,事情管得太具體,對下面不放手。特別是他認為,總理對形勢政策研究不夠,也不太重視基本業(yè)務如規(guī)章制度等的建設;可以花很長時間接見個別記者或中外人士,卻沒時間及時審批一些重要文件;有時參加使節(jié)會議或外事會議的代表等候總理接見,得等上一兩個月,一次等了兩個多月,最后宣布總理沒時間,不見了,讓大家回去。張聞天對這些都很有意見,我也聽見他在部務會議上正式提過。但是反過來,周總理卻認為張聞天有點偏重研究和務虛,對具體工作抓得不夠,特別是對交際工作沒興?,會見外賓不積極。1957年初周總理還在外賓接待問題上沒有指名地對張聞天當眾發(fā)了一頓脾氣。
中國黨好像一直有個內外有別和好做表面文章(難免弄虛作假)的傳統(tǒng),在這方面,周恩來和陳毅可能表現最突出。對外賓接待,建國后特別重視一定要搞得場面宏大,招待豐盛,講排場、圖好看。弄得接待外賓的工作,不僅是對外交部,也使一些地方和部門感到不勝負擔,怕接待不周,受到上面批評。所以有外賓來,地方不知如何接待就請示外交部,有時外交部派一個科長或科員去打前站,竟可在省市里指揮一切(例如一次在湖北武漢就是這樣)。
這些,幾位副部長和禮賓司部分同志都有意見,地方上也有些反映。尤其是張聞天,他認為在外賓接待上規(guī)格太高,不但造成過分的鋪張浪費,也違背國際慣例(如群眾夾道歡迎、請客送禮太濫太豐盛等),并且公開批評說,這和援助外國、支持世界革命不自量力一樣,都是打腫臉充胖子,因此他一再提倡進行禮賓改革。也許是乘國內反冒進之風,主管禮賓司的姬鵬飛副部長領人去了一些省市視察外事處工作,回來就讓秘書李頡寫了一份反映接待外賓鋪張浪費的材料,舉了不少可笑的事例,如緬甸文工團訪華臨行送禮中有每人毛皮上衣一件,這是帶回去永遠也用不?的。材料內容顯然是針對周總理的,定稿后姬批示辦公廳送新華社《內部參考》發(fā)表。張聞天從外地回來,知道這件事后立即打電話讓新華社社長吳冷西制止,但吳冷西說不但已經刊出而且也已經發(fā)出去了。正好當天懷仁堂有晚會,張聞天遇到鄧小平,建議全部收回這本《內參》。不料鄧小平卻滿不在乎,說反映一點情況有什么關系,何況還是在《內參》上,用不著收回。而且無獨有偶,正是在這件事的前后,張聞天原先布置禮賓司起草的禮賓改革方案,在征求各方意見后已形成正式文件,張聞天就報請代總理陳云和鄧小平審批。但陳云不干,他說這是周總理管的?,還是等他訪問回來再說。在歷時三個月訪問亞歐十一國之后,周總理一行于1957年二月六日回國,三月七日在國際俱樂部一次酒會結束后,當著外交部領導的面(張聞天沒參加),批評分工管禮賓又在場的姬鵬飛,卻故意指名并不相干的喬冠華,發(fā)了一頓脾氣,說以后請客沒錢了就用我的工資。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沒人吭氣,只有賀龍和喬冠華跟著敲邊鼓,說他們的工資也可以拿出來。張聞天和外交部醞釀好久的禮賓改革,從此也就束之高閣。直到“文化大革命”后,中國的禮賓規(guī)格才經過幾次改革,逐漸固定了下來,大致與國際慣例接上了軌。
禮賓問題講得這么羅嗦,因為這是張聞天在1959年外事會議上挨批斗時的一條重要罪狀——“反總理”。實際上,根據我的觀察,無論是張聞天還是周總理,后來好像都沒把這當成一回事。他們的關系依然不錯,所以才有一年后陳毅接任外交部長時,正是周恩來主張讓張聞天繼續(xù)留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