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測試的人被分成兩組,每組各十人,他們需要去看一部非常沒意思的電影,并且其中一組人看完電影出來的時候要說“這部電影真是太有意思了”,心理學(xué)家們承諾他們這么做了就會給他們每人一百美金。而另外一組出來的時候也要說“這部電影真是太有意思了”,但是這次他們只能得到一美金。
電影結(jié)束后,所有人都出來了。并且也都按照約定,說完“電影真是太有意思了”后拿到了一百或一美金。當他們再次起身要離開的時候,心理學(xué)家們問他們:“這個電影真的很沒意思嗎?”
沒想到,兩組中竟然有一組人給出了我們意想不到的回答。他們說電影其實挺有意思的。你們猜,這么說的會是哪一組呢?
是得到一美金的那組。
大部分得到100美金的那組人的想法都是,“反正又不是會殺人的謊話,居然值100美金。別說10個人了,就是問100個人,100個人也都愿意這么說。要是再有這樣的好事,一定再找我啊?!?/p>
但是得到1美金的人就完全不同了。他們會想,“我值得為一美金而撒謊嗎?而且還不是1個人,是10人啊,絕對不行?!笨墒撬麄円呀?jīng)答應(yīng)了要說這電影非常有意思,如果不想撒謊,那方法只有一個,并且非常簡單,就是這部電影真的十分有意思。
他們之所以會感到不快,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無法進行合理的解釋。連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我想沒有比這更讓人痛苦的事了。尤其那些會冒犯到自己的自尊心,又無法得到合理解釋的事情,真是無論誰遇到,都會感到不快,甚至為之徹夜失眠。為了得到一美金而說謊就屬于這種情況,任何人都會因此而不高興,甚至越來越痛苦。于是他們干脆就讓自己相信“這部電影的確有意思”,這樣反而能使他們心里舒服許多,也簡單了很多。人們就是這樣,會因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而索性慢慢改變自己的認知體系。
當人的溫飽尚未解決的時候,人們絕對不會為這種事感到不快。但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開始關(guān)注尊嚴的問題。這種自尊心在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當自己得到尊重的時候,這種自尊心就可以得以維持。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從他人那里反射回來的“我”的形象,來維持自己的自尊心。黑格爾將這種相互作用的方式稱為“為承認而斗爭”。在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美國哲學(xué)家、社會學(xué)家與心理學(xué)家,被公認是社會心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者之一?!g者注)的社會心理學(xué)中,也用主格“我(I)”與賓格“我(Me)”的易學(xué)關(guān)系對此進行了說明。
在社會相互作用中,如果自己成為對方單方面訓(xùn)誡和啟發(fā)的對象,被作用的這一方自尊心就會被徹底損傷,并且會以非常微妙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嚴重的時候,甚至?xí)鸸室忸嵉购诎椎呐e動,就像明明沒意思的電影,最后卻被潛意識認為有意思一樣。自尊心,是人類用來確認自我存在的方式。
在當今時代,已經(jīng)不能單純用權(quán)力改變別人,用錢就更不行了。只有讓對方的存在感得到認可,才能改變對方的心意。人只有感到自己被真摯對待,是確切的“溝通”對象時,自尊心才能得以維持。而單方面的“溝通”只會損傷另一方的自尊心,所以社會中才會有各種“為承認而發(fā)生的斗爭”接連不斷地上演。有時甚至?xí)鸱旄驳氐膰乐睾蠊?。因此,“溝通”非常重要?/p>
21世紀的領(lǐng)導(dǎo)才能,就在于是否有改變對方心意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十分看重溝通。但是并不是光喊“我們溝通吧”之類的口號就真的能夠達到目的。首先應(yīng)該從溝通的基本原則開始。作為人類基本的相互作用形態(tài),“溝通”需要依靠兩個原則來維持。那就是“話輪轉(zhuǎn)換”(turn-taking)和“換位思考”(perspective-taking)。這兩個原則只要有一個被破壞了,溝通就不能真正得以實現(xiàn)。
首先解釋一下“話輪轉(zhuǎn)換”(turn-taking)。
所謂“話輪轉(zhuǎn)換”就是在自己講話的時候,也應(yīng)該在適當?shù)臅r候把話語權(quán)交給對方。也就是說,“it's my turn”之后就應(yīng)該是“it's your turn”。對話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即使講師一個人站在前面講課,從“溝通”原理來看,也絕不是個人行為。優(yōu)秀的講師一定會給聽眾作出反應(yīng)的機會。越經(jīng)常與聽眾互動或者給聽眾反應(yīng)的機會,越說明這是個有水平的講師。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幽默感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對方?jīng)]有笑甚至完全沒有反應(yīng),那基本上可以判斷這個人沒有幽默感。情緒的相互作用,也需要不斷輪換,才能夠得以進行下去。不管一方如何滔滔不絕,如果沒有情緒順序的轉(zhuǎn)換,那么這種談話方式很快就會使另一方厭煩。因為這只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我們很小的時候,在媽媽的懷里就體會過“話輪轉(zhuǎn)換”。大概全世界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哪怕襁褓里的嬰兒還不懂得說話,但媽媽們?nèi)匀粫粩嗟囟簨雰?、跟嬰兒說話,等待嬰兒動動手腳來“回答”。
通過媽媽這種連續(xù)的獨白,孩子就會明白,原來在所有對話中都會輪到自己作出反應(yīng)。再大一些,孩子就可以在輪到自己的時候,對媽媽的提問用笑或者咿咿呀呀作出反應(yīng)。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孩子們熟悉我們“溝通”的最基本原則,即溝通必須要雙方共同參與。在對話中,自己講完就應(yīng)該輪到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