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劍叢
“塞翁失馬焉知非?!钡牡涔收f明,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這是普遍的生活現(xiàn)象,一個人的一生會有一次甚至多次的塞翁失馬,金庸就有多次“失馬”的記錄。
金庸原名查良鏞,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他年輕時的理想就是想做一名外交官,為此他刻苦讀書,如愿考入了位于重慶的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這是國民黨培養(yǎng)外交人才的地方。由于戰(zhàn)亂,他的外交官夢一直未能如愿。新中國成立后,金庸被派往香港任職《大公報》。有一次,友人電召他北上外交部應聘,接待他的是時任外交部秘書的喬冠華。喬冠華曾是金庸的朋友,他坦誠地對金庸說:“一個受過國民黨教育的地主后代,恐怕很難會被吸納。”并告訴金庸,如果真的很想來外交部工作, 必須先受培訓,然后申請加入共產黨。金庸完全失望了,回到香港。
這是金庸最為關鍵的一次“塞翁失馬”,它改變了金庸一生的命運與前途,金庸的外交官夢被粉碎了。于是,他老老實實地回香港編他的報紙。1957年,偶然的機會,他寫起了武俠小說,一寫就是幾十年?,F(xiàn)在他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 金大俠,成為“天下無人不識君”的文化大名人;后來他又創(chuàng)辦了《明報》、《明報月刊》、《明報晚報》、《明報周刊》等明報系列,從這個角度看,他又是一個大企業(yè)家,他靠寫作和辦文化產業(yè)成為億萬富翁,在華人界他恐怕是唯一的。
倘若金庸當年能順利進入外交部工作,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正常的話,他可以成為一位外交官,或被派往國外,當一名駐外使節(jié)。這雖然也可以為國家民族的外交工作作出貢獻,但這怎么可以與今天的金庸的成就相比。甚至,他可能將面臨一個接一個的災難甚至是致命的打擊。金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所受的又是國民黨的教
育,以金庸在香港《明報》寫社評時關心國家大事,愛發(fā)議論的性格看,他能過“反右”這一關嗎?即使“反右”時僥幸過了關,又能過“文革”關嗎?那時,只有一個不斷受沖擊、瀕臨滅頂之災的查良鏞,何來金庸!何來他膾炙人口的15部小說!何來他響當當?shù)摹睹鲌蟆废盗?!何來億萬富翁!
由此可見,對于“失馬”,不要悲觀消極、不要一蹶不振,但也不要采取阿Q主義,應本著冷靜、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另辟蹊徑,就像金庸一樣,也許換來的將是一匹寶貴百倍的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