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zhàn)國七雄的爭衡(1)

中國通史(上下冊) 作者:傅樂成


春秋時代的一百七十余國,經(jīng)過二百余年的兼并,小國已被消滅殆盡;到戰(zhàn)國初期,只剩二十個左右的國家。它們?nèi)允侨找詺⒎ゼ娌槭?,?zhàn)國中期以后,開始形成了七個大國爭雄的局面,這七國是齊、楚、秦、燕、韓、趙、魏,后世稱之為“戰(zhàn)國七雄”。春秋時代的重要國家,除了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齊、秦、楚仍具實力,而燕于此時崛興外,其余大都遭遇滅亡的命運。幸而僅存的,也與時局無關(guān)輕重。春秋重要國家的滅亡年代,大致是曹于前487年滅于宋,宋又于前286年滅于齊,鄭于前375年滅于韓,陳于前479年、蔡于前447年、魯于前249年先后滅于楚,吳于前473年滅于越,越又于前334年滅于楚;衛(wèi)于前320年自貶侯號而稱君,實際上國已不國,直到秦二世時(前209),衛(wèi)君的空名,才被取消。至于七雄之間的斗爭,以及它們勢力的消長起伏,要在下面分節(jié)敘述。

(一)魏齊的迭盛

晉于戰(zhàn)國初期分裂為韓、趙、魏三國。韓占有原來晉國的南部地區(qū),當今河南省的中西部和山西省的一小部,疆域最狹。初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滅鄭之后,建都于其地,是為新鄭(今河南新鄭市)。趙據(jù)有原來晉國的北部地區(qū),包括今山西省中北部、河北省西南部。初都晉陽,后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魏占有原來晉國的中部和西南部,大致包括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東北部和陜西省的東北部,都安邑(今山西夏縣)。魏的地盤最大,國勢也最強,儼然以晉的正統(tǒng)自居。而三晉的開國君主中,也以魏文侯(名斯,前403~前397)最為英明,他師事孔子的弟子子夏,并任用大法學(xué)家李克(即李悝)和大軍事家吳起。李克,魏人,曾受業(yè)于子夏,文侯任以卿相。他手定魏國的新法典,并改定稅法,國家大治。吳起,衛(wèi)人,曾受業(yè)于曾子及子夏,長于軍事。他在軍與士卒同甘苦,深得軍心,曾將兵擊敗秦國;文侯以之為西河(今山西、陜西兩省間之一段黃河)守,以拒秦韓,甚有威名。自文侯經(jīng)武侯(前396~前371),直至惠王(前370~前319)初年,魏國一直維持著它的富強。

魏惠王時,西邊的秦和東邊的齊都勃興起來。那時秦國已用商鞅變法,曾于前354年出兵擊魏,但其勢尚未至極盛。齊國自田剡篡呂氏后,再傳至威王(前355~前320),國勢驟強。但惠王對這兩個國家并沒有充分注意,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三晉的統(tǒng)一工作上。前354年,魏伐趙圍邯鄲。次年,齊國出兵救趙,敗魏師于桂陵(山東菏澤市東北二十里),魏勢一挫。至前341年,魏又伐韓,齊又救之,大敗魏軍于馬陵(今河北大名縣南),殺魏將龐涓。魏國經(jīng)此兩次挫折,勢力大衰。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會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市一帶),彼此尊稱為王,從此魏失去獨霸東方的地位。其后各國群起效尤,相率稱王。

齊國自威王時與魏爭衡,其后經(jīng)宣王(前319~前301)、湣王(前300~前284)兩代的經(jīng)營,國勢益盛。這時秦國已強,魏國大受其害,無力再起。因此齊秦便成了東西遙相對峙的兩強。但兩國之間,因有三晉的阻隔,始終未曾正面決戰(zhàn)。與齊發(fā)生惡斗的,卻是僻處東北的燕國。前314年,齊宣王伐燕,殺燕王噲。燕人另立噲子昭王(前311~前279),與齊相持。至湣王,曾于前288年與秦昭襄王同時稱帝以自娛,但不久均去帝號。前286年,齊滅宋,齊的損失也大。湣王志氣驕盈,轉(zhuǎn)而侵楚和三晉,頗有混一天下的野心。但恰如以前的吳越戰(zhàn)爭一樣,正當湣王的霸圖伸展至中原時,燕國突然發(fā)動對齊的致命攻擊。燕因昭王的賢明勤奮,日見富實。前284年,燕以樂毅為將,聯(lián)秦、趙、韓、魏之師伐齊,聯(lián)軍長驅(qū)直入,攻陷齊都臨淄。次年,湣王為臣下所弒,齊國七十余城皆陷,只余莒和即墨(均為山東今縣)二城未下。齊人立湣王子法章于莒,以拒燕師,是為襄王。前279年,燕昭王死,于惠王立,因與樂毅有隙,即位后便將樂毅調(diào)換,齊乘機反攻,才得復(fù)國。但從此齊國元氣大傷,僅足自保。這種局勢,對秦國的東向發(fā)展,無疑大有幫助。 

春秋時代的一百七十余國,經(jīng)過二百余年的兼并,小國已被消滅殆盡;到戰(zhàn)國初期,只剩二十個左右的國家。它們?nèi)允侨找詺⒎ゼ娌槭?,?zhàn)國中期以后,開始形成了七個大國爭雄的局面,這七國是齊、楚、秦、燕、韓、趙、魏,后世稱之為“戰(zhàn)國七雄”。春秋時代的重要國家,除了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齊、秦、楚仍具實力,而燕于此時崛興外,其余大都遭遇滅亡的命運。幸而僅存的,也與時局無關(guān)輕重。春秋重要國家的滅亡年代,大致是曹于前487年滅于宋,宋又于前286年滅于齊,鄭于前375年滅于韓,陳于前479年、蔡于前447年、魯于前249年先后滅于楚,吳于前473年滅于越,越又于前334年滅于楚;衛(wèi)于前320年自貶侯號而稱君,實際上國已不國,直到秦二世時(前209),衛(wèi)君的空名,才被取消。至于七雄之間的斗爭,以及它們勢力的消長起伏,要在下面分節(jié)敘述。

(一)魏齊的迭盛

晉于戰(zhàn)國初期分裂為韓、趙、魏三國。韓占有原來晉國的南部地區(qū),當今河南省的中西部和山西省的一小部,疆域最狹。初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滅鄭之后,建都于其地,是為新鄭(今河南新鄭市)。趙據(jù)有原來晉國的北部地區(qū),包括今山西省中北部、河北省西南部。初都晉陽,后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魏占有原來晉國的中部和西南部,大致包括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東北部和陜西省的東北部,都安邑(今山西夏縣)。魏的地盤最大,國勢也最強,儼然以晉的正統(tǒng)自居。而三晉的開國君主中,也以魏文侯(名斯,前403~前397)最為英明,他師事孔子的弟子子夏,并任用大法學(xué)家李克(即李悝)和大軍事家吳起。李克,魏人,曾受業(yè)于子夏,文侯任以卿相。他手定魏國的新法典,并改定稅法,國家大治。吳起,衛(wèi)人,曾受業(yè)于曾子及子夏,長于軍事。他在軍與士卒同甘苦,深得軍心,曾將兵擊敗秦國;文侯以之為西河(今山西、陜西兩省間之一段黃河)守,以拒秦韓,甚有威名。自文侯經(jīng)武侯(前396~前371),直至惠王(前370~前319)初年,魏國一直維持著它的富強。

魏惠王時,西邊的秦和東邊的齊都勃興起來。那時秦國已用商鞅變法,曾于前354年出兵擊魏,但其勢尚未至極盛。齊國自田剡篡呂氏后,再傳至威王(前355~前320),國勢驟強。但惠王對這兩個國家并沒有充分注意,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三晉的統(tǒng)一工作上。前354年,魏伐趙圍邯鄲。次年,齊國出兵救趙,敗魏師于桂陵(山東菏澤市東北二十里),魏勢一挫。至前341年,魏又伐韓,齊又救之,大敗魏軍于馬陵(今河北大名縣南),殺魏將龐涓。魏國經(jīng)此兩次挫折,勢力大衰。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會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市一帶),彼此尊稱為王,從此魏失去獨霸東方的地位。其后各國群起效尤,相率稱王。

齊國自威王時與魏爭衡,其后經(jīng)宣王(前319~前301)、湣王(前300~前284)兩代的經(jīng)營,國勢益盛。這時秦國已強,魏國大受其害,無力再起。因此齊秦便成了東西遙相對峙的兩強。但兩國之間,因有三晉的阻隔,始終未曾正面決戰(zhàn)。與齊發(fā)生惡斗的,卻是僻處東北的燕國。前314年,齊宣王伐燕,殺燕王噲。燕人另立噲子昭王(前311~前279),與齊相持。至湣王,曾于前288年與秦昭襄王同時稱帝以自娛,但不久均去帝號。前286年,齊滅宋,齊的損失也大。湣王志氣驕盈,轉(zhuǎn)而侵楚和三晉,頗有混一天下的野心。但恰如以前的吳越戰(zhàn)爭一樣,正當湣王的霸圖伸展至中原時,燕國突然發(fā)動對齊的致命攻擊。燕因昭王的賢明勤奮,日見富實。前284年,燕以樂毅為將,聯(lián)秦、趙、韓、魏之師伐齊,聯(lián)軍長驅(qū)直入,攻陷齊都臨淄。次年,湣王為臣下所弒,齊國七十余城皆陷,只余莒和即墨(均為山東今縣)二城未下。齊人立湣王子法章于莒,以拒燕師,是為襄王。前279年,燕昭王死,于惠王立,因與樂毅有隙,即位后便將樂毅調(diào)換,齊乘機反攻,才得復(fù)國。但從此齊國元氣大傷,僅足自保。這種局勢,對秦國的東向發(fā)展,無疑大有幫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