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五藏”與“五臟”同名,但這兩個詞在本意上與現代解剖學上的五臟卻不同義,這一點讀者們必須切記。因此人們在讀《內經》時,最好將所有的“五臟”都讀作“五藏”,這樣就可以避免引起混亂。其實從《內經》的篇目標題可知,《內經》中直接用到“五藏”的篇目有很多,《五藏生成篇》、《五藏別論》、《六節(jié)藏象論》、《玉機藏真論》、《藏氣法時論》等。而整部《黃帝內經》沒有以“五臟”而立篇名的。因此我們認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五臟在內經中都應該稱五藏,而不應該稱五臟。
第二、中醫(yī)五藏與解剖五臟不是一回事。
雖然《內經》之五藏指的是心、肝、脾、肺、腎,但它們絕不是解剖意義下的五臟,也可以說《內經》五藏并非血肉五臟。
1、《內經》五藏與解剖五臟不對應。人體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在解剖上已經相當明確,它們在腹腔中有固定的位置,是不可更改的。但《內經》五藏不能對應解剖學上的結果,“左肝右肺”就與解剖學相違背。
2、《內經》五藏在功能上要大于解剖五臟。雖然五藏與五臟所指對象相同,但在功能上,五藏要大于五臟。例如,《內經》在論述心時,除了“心生血”、“心主脈”似乎與解剖學的心臟相同外,其它功能一概不同:
《素問?宣明五氣》:“五藏所藏,心藏神……”
《素問?本病論》:“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p>
《素問?宣明五氣篇》:“心藏神”、“心主脈”。
《靈柩?邪客》:“心者……精神之所舍也?!?/p>
《靈樞?脈度》:“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p>
《素問?脈要精微》:“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小腹當有形也。”
《靈樞?本輸》:“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
從上引《內經》關于心臟的功能,它明顯與解剖學心臟功能不對應,要遠大于解剖功能的范圍,其它各藏也有這類情況。所以從功能上看,《內經》五藏與解剖五臟就不是一回事,它們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中。
第三、五藏應該化義為神、魂、魄、意、志。
解剖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及相關的生理功能,這點很確定。但《內經》五藏卻不僅僅指心肝脾肺腎,或者說它主要不是指心肝脾肺腎。那么五藏主要指什么呢?
現代有些人認為,《內經》中之所以要用“藏”,取意為五臟深藏于體內,外面看不見,故曰藏。持這種看法的人還真不少。但這樣就不對了,大腸、小腸、三焦、膽、胃、膀胱等六腑同樣深藏于人的體內,沒有見過誰的胃長在體表的,為什么六腑不叫“六藏”呢?可見用字面意思來解釋“五藏”是行不通的。
《內經》之所以稱為五藏,那是有特指的,它指的就是神、魂、魄、意、志五神,稱為藏象五神,或五藏神,除此之外的藏精、藏氣、藏血都與藏神有關。
《素問?調經論》曰:“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p>
《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脈,脈舍神;脾藏營,營舍意;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p>
《靈樞?經水》曰:“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p>
《靈樞?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也?!?/p>
《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
或者有人認為,神魂魄意志代表的只是人的精神現象,不能作為人體某種器官名稱。其實這是個習慣問題,現代人們一提到床,馬上會想到睡覺時的床,腦海中不會再有第二個念頭,其實在唐代以前,當人們說床時,指的卻是某種板凳,這種板凳是從西域傳過來的,故而又稱“胡床”。根據《內經》的通篇理論構架,“五藏”可以通義為神、魂、魄、意、志。最主要的是,在《內經》中“五藏”是個系統(tǒng),而不僅僅是五個點或者五種精神現象,它們是一個運作正常的系統(tǒng),完全有器官的功能與作用,只是很難講述它們的形態(tài)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