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物理〗
◆檐前水,滴滴照
俗話說:“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且看檐前水,點點滴滴舊窩池。”也說:“檐前水,滴滴照。”這不是什么因果報應的“宿命論”,而是父母對于子女的身教勝于言教?!墩f文》講:“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道乃人倫之大本,有道是“人爵不如天爵貴,功名不及孝名高”,所以《禮記·祭義》講:“君子頃步而不敢忘孝也。”然而,孝字難寫,孝道難盡;古往今來,“子不承老者”,大有人在。孟子講過:“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財貨,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世上為人父母者,最傷心的莫過于子孫之不肖與不孝。明·朱載堉有一首《七言詩》,寫下了“子不承老者”之父母的無限辛酸感慨:“日月如梭晝夜忙,贊嘆人生不久長?!浀卯斈牝T竹馬,而今不覺兩鬢霜。養(yǎng)子只愁長不大,長大娶妻忘爹娘。見了妻兒怪喜歡,看著爹娘惱心腸。勸君若到中年后,積些銀錢存些糧。衣服也須做幾件,防備老了遮風霜。銀子也須攢幾兩,防備老了買茶湯。有錢自然有酒肉,父母求兒氣不長?;仡^只落四塊板,送到荒郊土里藏。有心還要寫幾句,筆干墨盡紙不長!”自古以來,政府與民間一直強調(diào)“百善孝為先”,就是因為“孝道”之難得??!其實,人子能盡孝的時間與機會非常有限。俗話常說:“有再生的兒女,沒有再生的父母?!泵鳌堘贰兑购酱酚洠骸案摁~宦游列國,歸而母卒,泣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熳载厮馈!睗h·韓嬰《韓詩外傳》記述得更為詳盡:“孔子出行,聞哭聲甚悲??鬃釉唬骸屩◎屩?!前有賢者?!羷t皋魚也。被褐擁鎌,哭于道旁??鬃颖佘嚺c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學,周游諸侯,以歿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簡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無成,失之二也;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矣。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鬃釉唬骸茏幼R之,足以誡矣?!谑情T人辭歸而養(yǎng)親者十有三人。”皋魚用他的生命寫下的“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一語,為后世未及盡孝的兒女留下了無盡的“風木之悲”!正如宋·劉宰詩云:“桃李春正華,風木養(yǎng)不待?!泵耖g亦有歌謠:“父母原來樹木同,哪能免得落秋風?勸君但盡生前養(yǎng),死后悲號總是空!”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在俗諺里,“前三十年……,后三十年……”這樣的句式很有典型性,如“前三十年胃養(yǎng)人,后三十年人養(yǎng)胃”,“前三十年人欺病,后三十年病欺人”,“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著”,“前三十年人吃土,后三十年土吃人”,“前三十年拿錢買藝,后三十年拿藝賣錢”,“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等等。前五句講得是同一個人的前后三十年,一看便知;后一句講得是兩代人的前后三十年,值得深味。所謂“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說得是父親前半生有成就有作為,兒子也跟著叨光受人尊寵;同理,三十年后兒子有建樹有出息,老父也會跟著沾光受人敬重。不過,做兒女的最好不要老想著沾父母的光。漢·劉向《說苑·敬慎》講過一則故事:戰(zhàn)國時期的名士田子方(子貢的學生,初侍魏文侯,后任齊國相)陪魏文侯聊天,太子擊入見文侯,賓客群臣皆起,田子方獨不起。文侯和太子皆有不悅之色。田子方便對太子說,我若為您起立,則不合禮數(shù);我若不起立,您又會怪罪我--那就讓我給您講講楚恭王作太子時的一件事情吧……于是借恭王之口說出“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兼其子者不祥莫大焉”這句格言,不僅使魏文侯連連稱善,太子擊亦三誦其言請習之。的確,總是被父母光環(huán)籠罩著的孩子,是很難有真正出息的。俗話說:“人到中年望子孫,樹高千丈葉歸根?!睆牧硪环矫嬷v,兒女有沒有出息,與父母--尤其是父親的影響,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小型歷史文化百科全書”的《三字經(jīng)》早就講過:“養(yǎng)不教,父之過?!笨梢姡钢熑未笠釉?!《儀禮·喪服傳》:“父,至尊也。”漢·劉熙《釋名·釋親屬》:“父,甫也,始生己也。”《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睗h·班固《白虎通義·三綱六紀》:“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父(母)親是子女最好的也是最現(xiàn)成的“規(guī)”和“矩”,一則言教,一則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然而,當今的不少為人父母者,不是教育子女如何正派做人,促其奮發(fā)讀書,努力工作,讓他們以自己的能力立身社會;而是趁著自己現(xiàn)有的“能量”,為子女們搬門扒窗,安插工作,甚而不惜貪贓枉法,為之大量聚斂錢財。豈不知,“子孫錢多膽也大,天降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倒不如,“子孫錢少膽也小,些許產(chǎn)業(yè)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更何況,“賢兒多財損志向,愚兒多財遭禍殃”。他們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