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霞"遠(yuǎn)不像日本之"霞"這般飄渺朦朧。首先,中國之"霞"必須有色彩。在漢語中,"霞"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細(xì)微的水珠接受太陽的光,使空中呈紅色。屈原的楚辭《遠(yuǎn)游》中有句:"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南朝齊人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有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唐李嶠《詠日》詩云:"旦出扶桑路,遙升若木枝。云間五色滿,霞際九光披。東陸蒼龍駕,南郊赤羽馳,傾心比葵藿,朝夕奉光曦。"第二個意思就是以霞喻紅色,宋朝呂渭老的《點(diǎn)絳唇·圣節(jié)子鼓子詞》中云:"群臣宴,醉霞凝面。"
"霞"在日本的字意,可以說是越變越虛,由有色變成無色;而在中國,"霞"卻是越變越實(shí),由無形變有形。漢語中有"流霞"一詞,原指飄動的紅色彩云,如漢代揚(yáng)雄《甘泉賦》中有句:"清云之流瑕(霞)兮,飲若木之露英。"而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講了項曼都的故事,說他好道學(xué)仙,棄家而去,三年而返。家里的人問他怎么樣?他說:有幾個仙人,把我?guī)У教焐?,停留在離月亮數(shù)里之外的地方。我肚子餓了要吃的,仙人就給了我一杯流霞。每飲一杯,數(shù)月不餓。從此以后,"流霞"也成了美酒的代名詞。杜甫在《宗武生日》一詩中云:"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傾。"在《官亭夕坐戲簡顏十少府》中云:"老翁須地主,細(xì)細(xì)酌流霞。"這里都是指美酒。
為什么有色的"中國霞"在日本變成了可視性和可感性都更加空虛化了的"日本霧"呢?是不是和喜歡明了、喜歡耀眼的色彩的中國人相比,日本人更喜歡朦朧,更喜歡模糊,更喜歡半明不昧呢?也許是這樣,要不然為什么我們在日本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遺影,但卻總是覺得有些不一樣呢?而這不一樣,是不是一種由霞變霧般的"淡化"呢?是不是少了一些耀眼的色彩,多了一些淡雅素樸,少了一些壯闊躍動,多了一些寂靜婉約,少了"金霞拂秋漢",多了"霧影寒汀薄"呢?
乍暖還寒之時,臘梅淡黃而晶瑩的遺香還在水墨畫一樣濃黑的枝頭纏繞,干枯的櫻樹上就偶爾可見幾朵孤零零的早開的白色小花,半開未開,輕掩花容,像持重的日本淑女,滿含著"唯恐天下先"的矜持與羞澀。
不知是由于一陣寒風(fēng)還是一陣暖風(fēng),不知是由于一片朝云還是一片暮雨,忽如一日,一片又一片的櫻樹如驟然爆響的除夕爆竹,爆出滿山遍野的火樹銀花,列島剎那間變成了花的雪野,花浪接天涌,花潮接地陰,連絡(luò)繹不絕的賞花人的呼吸和眼神似乎都滲進(jìn)了櫻花無處不在的淡淡的粉紅色,一味地柔和、新鮮。
也許,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人在贊美櫻花時會贊美"一朵櫻花",櫻花的美在于它如云如潮的聚會與連綿不斷,眾花云集,時而如百川歸海,時而如飛瀑倒掛,就是零落凋殘,一片一片的花瓣也相依相連,鋪就綿綿不斷的花的甬路。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它"以群為美",這使我想起中國的國花--牡丹。它和櫻花的性格迥然不同,經(jīng)常是以"個"為美的。首先,牡丹的性質(zhì)是"花單生",而不像櫻花那樣,是由多個花朵構(gòu)成的"傘房花序",它孤高不群而又雍榮華貴,中國詩人常借牡丹吟詠?zhàn)约汗陋?dú)悲切的情懷。白居易在《重題西明寺牡丹(時元九在江陵)》中云:"往年君向東都去,曾嘆花時君未回。今年況作江陵別,惆悵花前又獨(dú)來。只愁離別長如此,不道明年花不開。"王維在《紅牡丹》中云:"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fù)深?;ㄐ某钣麛?,春色豈知心。"唐人柳渾在《紅牡丹》中云:"近來無奈牡丹何,數(shù)十千錢買一棵。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有人也把梅花作為中國的國花。梅花一開起來滿樹滿枝,和櫻花相比起來似乎很是相似。但中國人卻也很少以梅花的"群花匯聚"為美,最意味深長的是還有一段晚唐詩人鄭谷改梅詩的故事。據(jù)《五代史補(bǔ)》記載,鄭谷在袁州時,晚唐五代著名詩僧齊己寫了一首詠梅之詩,拿給鄭谷看,其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林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而鄭谷勸他把"昨夜數(shù)枝開"改成"昨夜一枝開"。一字之改,使此詩更加禪意盎然,深雪孤梅,意境玄遠(yuǎn),從此以后齊己拜鄭谷為"梅花一字師"。
人們都說,櫻花代表著日本的國民性,即群體性,但如此美麗絢爛的花朵在這片土地上無處不在,無論哪個國家的人處于這種情況下也許都要把它作為國花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是櫻花的性格影響了日本人?還是日本人由于自身的性格選擇了櫻花?這也許是永久的不解之謎了。
對"國花"的選擇也許有風(fēng)土的原因,而兩個國家對同一種文化符號的不同詮釋,則可以說完全來自國民性的不同了。由櫻花生發(fā)開來,使我想起了日本經(jīng)常使用的一個漢字--"絆",這是日本人非常喜歡的一個漢字,甚至經(jīng)常單獨(dú)地出現(xiàn)在各種廣告上。這個字在漢語中的原意有三:一是絆馬索;二是用繩索拴住的意思;三是駕車時套在牲口后部的皮帶的意思,因此在漢語中主要是束縛、局限等負(fù)面的意思。而在日語中,"絆"除了有拴住馬、犬、鷹等動物的網(wǎng)繩的意思外,還有一個最常用的意思,那就是指人與人之間難以斷絕、難舍難分的關(guān)系所在,這是漢語中的"絆"字中并不包含的意思。這種"絆"是日本人最為珍視的。日本人常說"地域的絆","家庭的絆",就是指那種把個人和個人緊密地聯(lián)結(jié)成一個整體的紐帶、情感、恩愛。紐帶是一種束縛,但只有這種束縛存在日本人才安心,才不孤獨(dú),才有力量,正像櫻花一樣,只有一個花瓣重疊著另一個花瓣無限地伸展,無限地聚集才美麗,不能像牡丹那樣孤芳自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