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日本時,朋友告訴我有個中央大學(xué),我覺得這一定是一個國家直屬的一流大學(xué),正像我們的中央音樂學(xué)院、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一樣。后來我才知道中央大學(xué)既不是國家直屬,也不是一流,是個普通的私立大學(xué)。而在街上閑逛時,我發(fā)現(xiàn)到處都有冠以"中央大樓"的建筑,甚至破爛不堪的三、四層建筑,也膽敢赫然掛出招牌,寫著"中央大樓"。我覺得這簡直可以說是"褻瀆神明"。在中國,"中央"這個詞,可不是隨便用的,它往往是"至高無上"的象征,一提起"中央"這個詞,中國人想到的首先是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而在日本語中,這個詞遠沒有它在中國語中那樣神圣。
在中國,處于"中央"這個位置的事物,也往往是至尊的,如果我們走進故宮,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故宮里皇帝專用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都從南到北,在中央線上排列,而熙和門、協(xié)和門、弘義閣、體仁殿等建筑,都對稱著排列在兩側(cè),簇擁著這個象征無限權(quán)力的中心。但日本傳統(tǒng)的皇宮--京都御所,卻完全不是這樣的。從朱雀門進去,是正面的八省院,繞過八省院,沿右側(cè)通行,內(nèi)側(cè)有很大的空地,稍靠右的地方,是建禮門,穿過建禮門,是天皇的生活空間--紫辰殿,也就是內(nèi)里。內(nèi)里沒有建在南北中央線的正中,只是西側(cè)壓在了中央線上,在紫辰殿的西側(cè),原有很大的空地,紫辰殿本可建在南北中央線的正中,卻特意偏東而建,留下了"空虛的中心"。
為什么中日間的建筑會有這樣的不同,我曾百思不解其意,后來似乎想通了一點,如不能算一家之言,就暫且算作"管中窺豹"吧!
中國式的以中央為至尊的建筑,是一種相對封閉、完成度很高的建筑,一旦至尊的中心確定,就很難改造、增建。試想:如果在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等建筑的兩側(cè)再增建什么,那皇帝專用的宮殿就偏了中心,作為儒家"中為至尊"理念的再現(xiàn)的故宮,就失去了其作為文化符號的意義。在故宮中,除非整個建筑群解體,要不然增建是很難的。要是隨便增建了什么,不就是讓皇帝"靠邊站"了嗎?那不是大逆不道了嗎?
而從歷史上看,日本人不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把中心看成至尊。另外,沒有"至尊的中心"的建筑,由于沒有嚴格的對稱性的格局,無論怎樣增建也不會發(fā)生格局的崩潰,因為這種建筑本身就有極大的"未完成性"。與中國人喜歡"完成"與"解體"相對,日本人喜歡"變化"與"接續(xù)";與故宮建筑已完成的文化主題相對,御所的文化主題的出場被延期,它始終存在著補充、缺席與空間,它是一個可接續(xù)的"意義鏈",可以在固有的建筑所代表的文化符號的基礎(chǔ)上,無限地演繹下去。
故宮是如此的完美,"布列有序,不爽尺寸。妙合化工,莫究窺測","三光臨耀,五色璀璨。壯麗穹窿,莫磬名贊",正像我們曾是那樣完美的文化。然而,過度的完美,也會使我們在面臨嶄新的世界時,陷入一種痛苦的抉擇:破壞舊世界?迎接新世界,還是維持舊世界,摒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