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論促成分工的原理
雖然人們從分工得到許多好處,但一開始,分工并不是任何人的智慧結(jié)晶;沒有人一開始就看出分工會帶來普遍的富裕,也沒有任何人刻意想利用分工讓社會普遍富裕。分工的形成,是因為人性當中有某種以物易物的傾向;這種傾向的作用雖然是逐步而且緩慢的,也完全不問分工是否會產(chǎn)生廣泛的效用;然而分工卻是這種傾向必然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這種傾向是否為人性中固有而無法進一步分析的本質(zhì),或者更有可能是理智和言語能力的必然后果?這些不是我們在這里要研究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確知,凡是人都有這種傾向,而在其他動物身上卻找不到,后者似乎不知道如何交換食物或達成任何約定。兩條在追逐同一只兔子的獵犬,有時候看起來似乎有某種協(xié)同動作,例如把兔子趕向?qū)Ψ剑蛟趯Ψ桨淹米于s過來時設(shè)法攔截。然而這一景況可不是它們雙方協(xié)議的結(jié)果,而只是它們在那個特殊時刻,湊巧對同一獵物投注了同樣的激情。沒有人曾經(jīng)看過,有哪一條叼著一根骨頭的狗,刻意公平地找另一條狗交換另一根骨頭。也沒有人曾經(jīng)看過,有哪一種(人以外的)動物,會作姿表態(tài)或出聲呼號,向同類表示:這是我的,那是你的,我愿意拿這個跟你交換那個。當某個動物想從某個人或其他動物手上取得某樣?xùn)|西,除了博取對方的恩惠之外,沒有別的手段說服對方。例如,小狗向母犬搖尾乞憐,而家里的西班牙獵狗則像正在進餐的主人做出千百種媚態(tài),以吸引注意,希望獲得喂食。人有時也會使用同樣的伎倆;如果沒有別的方法叫對方照自己的意思行動,那么人或許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卑躬屈膝與阿諛奉承,以求取對方的恩惠。然而實際上,人應(yīng)該沒有時間在每個場合都使用這套辦法。在文明社會里,每個人隨時都需要許多人的合作與協(xié)助,而他畢生的時間也許只夠讓他得到少數(shù)幾個人的友誼。幾乎所有動物,一旦長大成熟,便完全獨立,在自然狀態(tài)下,不需要其他動物的協(xié)助。但每個人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同胞的協(xié)助,他若想完全依賴別人的恩惠,那終究只是癡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