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Victor Yuan):
對于中國的消費者來說,品牌觀念有著重要價值。大家能夠感到,有牌子的東西比沒牌子的要好一些,一直有名的國際品牌可能更好一些。在中國人所認知、喜愛的品牌中,美國品牌所占比重最大。重要原因是美國重視中國市場,注意建立融入本地的形象,像寶潔、惠普等就通過公關市場工作樹立了很好的本地化形象。在這一點上,日本品牌就不如美國。中國本地的品牌成長得也很快,比如聯(lián)想、TCL和娃哈哈等。
人們選擇品牌來包裝自己,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但有一種現(xiàn)象是,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中國消費者愿意選擇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品牌。假如不能,就會選擇假冒名牌。在北京秀水街就可以看到這種產(chǎn)品。它們看起來與真的差不多,但價格低很多。許多國際友人也喜歡在那里買東西,覺得很實惠。我的女同事們常常告訴我,在那兒買東西要“照腳脖子砍價”,意思是攤販叫價后,你可以用1/5或1/4的價錢來還價。國際友人就沒這個意識,所以普通攤販更愿意把東西賣給外國人,獲利高。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人追求名牌的熱情達到高峰,那時候也是雅皮士生活方式流行的時期。從汽車到衣服,選擇有名的牌子就會讓大家覺得這個人有社會地位。除了這種社會地位的問題,品牌還涉及情感。例如,許多美國人小時候用的牙膏牌子是Crest(佳潔士),與它產(chǎn)生了親密的關系。他長大后會一直用Crest,因為同樣的牌子讓人懷念以前的日子,有感情的聯(lián)系。在美國買名牌產(chǎn)品時,不是為了名牌而名牌,而是為了名牌代表的質量。如果買一雙鞋、一幢房子,如果買了名牌,心里就覺得踏實,對質量和售后服務更有信心?! ?/p>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除了名牌以外,美國人越來越多選擇沒有牌子的東西。這種做法現(xiàn)在成為了主流。比如買菜,除了有牌子的菜以外,也會有沒牌子的菜。因為它們在質量上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價格卻便宜得多。為什么呢?因為美國對質量的控制是有一定要求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購買方式?! ?/p>
袁岳(Victor Yuan):
對于高品質而又同質化產(chǎn)品豐富的產(chǎn)業(yè),無品牌時代也許快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