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傷害我們的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2)

沉思錄Ⅱ 作者:(古羅馬)愛比克泰德


看事物要看其本來面目。世間萬物不是為迎合我們的期望而出現(xiàn)的。它們該怎么發(fā)生就怎么發(fā)生,人們該怎么行動就怎么行動。要樂于接受你實際得到的一切。

張開你的眼睛,看看事物的本來面目,這樣就可以使自己免受虛情假意和本可避免的破壞所帶來的痛苦。想想那些使你愉快的事物――你依賴的工具,你珍視的人。但要記住,他們有自己的特性,這與我們碰巧如何看待他們是兩碼事。

作為一個練習,考慮一下你喜歡的最小的東西,比如,假設你有一個最喜愛的杯子。它畢竟只是一個杯子,所以一旦被打碎,你不會太在意。

接下來,想一想那些你對其感情和思慮更加強烈的事或人。比如,要記住,當你擁抱你的孩子、丈夫或妻子之時,你所擁抱的是一個終有一死的人。這樣,如果他們中有人死去,你就會平靜地接受那個事實。

當某事發(fā)生之時,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態(tài)度。你可以平靜接受,或者心生怨恨。真正使我們恐懼和驚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們思考它的方式。使我們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們對其意義的詮釋。

你可能會產(chǎn)生沖動的想法,對事物的存在方式會有些反射性印象,可千萬別用它們來嚇唬自己!事與人的存在,既非我們希望的那樣,也非看上去的那樣。它們該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

識別表象以認清事物的真相。從現(xiàn)在起,對看似不快的每件事都說:“你僅是一種表象,絕非看上去的那個樣子?!比缓蟀凑談偛庞懻撨^的原則,對這件事進行透徹的思考:首先要思考這個表象有關的事物是否在你的控制之內?如果在你的控制之外,則要加強修煉,不要對此感到憂慮。

慢待源于錯誤的印象。如果有人對你不尊重或說你壞話,記住這一點:他們這樣做,是出于他們對你的印象,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

期望別人看待你像你看待自己一樣,這是不現(xiàn)實的。如果人們是依據(jù)錯誤印象得出結論的,那么受損害的不是你,而是他們,因為被誤導的是他們。當某人把一個真實的命題看成是錯誤的,這個命題自身并未受到損害,只是那個持錯誤觀點的人被騙,因此受到了損害。一旦你明白這一點,即使被辱罵,也不太可能再有被冒犯的感覺。你可以對自己說:“在那人看來,事情似乎如此,不過那只是他的看法?!?/p>

沒有人能傷害你。即使有人罵你或打你,甚至侮辱你,你也總是可以決定你是否將此視為侮辱。如果有人激怒了你,激怒你的其實不過是你自己的反應。因此,當有人似乎在挑釁你時,千萬記住,挑釁你的只是你對事情的判斷。不要讓這些無關痛癢的表象擾亂你的心緒。

凡事不要當即就作出反應。退出沖突現(xiàn)場,這樣就會有更開闊的眼界,并能使自己平靜下來。

不要自責,也不要責備他人。如果折磨我們的是我們對事物的感受,而非事物本身,那么依此類推,責備他人就是愚蠢的。因此,當我們遭遇挫折、受到煩擾或感到悲痛時,決不要怨天尤人,而應檢視我們自己的態(tài)度。

心胸狹窄的人習慣于將自己的不幸歸咎于他人。一般人則是自己責備自己。那些致力于智慧人生的人知道,責備任何人與事的沖動都是愚蠢的;無論責備他人還是自己,都將一無所獲。

道義上的進步獲得突破的標志之一,就是責備逐漸離我們而去。我們知道指責是無用的。我們越是審視自己的態(tài)度,并說服我們自己,就越不容易被激烈的情緒所左右――在這種情緒下,我們容易為那些不請自來的事件找到解釋。

事物只是該怎樣就怎樣,他人愿怎么想就怎么想――這些都與我們無關。不要自責,也不要責備他人。

遭遇死亡和災難能使人精神成熟。不要避而不見人生中的痛苦事件,相反,應當直面這些事件,并經(jīng)常思考它們。通過面對死亡、疾病、失敗、失望的現(xiàn)實,你可以使自己從幻象和妄想中解脫出來,免受痛苦,免生嫉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