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國在處理其向德國索取進貢的方式上過分苛刻了,但它們是在“不可抗力”下行事的,這個“不可抗力”就是美國強調它們欠美國的戰(zhàn)爭債務必須連本帶利一分不少地歸還。因為美國政府是所有戰(zhàn)爭債務的最終債權人,所以針對債務轉移問題未能取得一個現實的解決辦法就不能不歸咎于美國的政策了。
對于世界債務,美國采取了雙重的標準。根據道斯計劃,德國受到了保護,其戰(zhàn)爭賠款償付的真實負擔不會因為世界商品價格相對于美元——或者更準確地說,相對于黃金——的下降而增加。道斯計劃規(guī)定:“如果判斷黃金的總購買力與1928年比較改變了不少于百分之十的話,則在任何一個未來的年份里,德國政府和戰(zhàn)爭賠款委員會均有權鑒于黃金價值的這種變化這個唯一的理由而要求進行修訂”,而且“在修訂后,此后每一年均應以變化后的黃金購買力為基礎,直至任何一方判斷,自采用變化后的黃金購買力的那一年起又出現了不少于百分之十的變化?!币怨_德·G默爾頓(Harold GMoulton)和里奧·帕斯沃爾斯基(Leo Pasvolsky):《戰(zhàn)爭債務和世界繁榮》(華盛頓特區(qū):布魯金斯學會,1932年版),第168頁。
部分而言,道斯計劃的這項規(guī)定是承認,由這一計劃所確定的德國戰(zhàn)爭賠款償付的總額是盟國所能夠強行獲得的絕對最大金額。實際上,這個金額超過了德國的償付能力。當然,戰(zhàn)爭賠款債務真實價值的任何增長,必然會導致德國窮困到整個國家一貧如洗的程度。因而,針對由于出口商品價值發(fā)生變化而戰(zhàn)爭賠款的償付采用固定的金本位計量所可能導致的償付條件變得不利于德國,從而向德國提供了這項保護。
在盟國欠美國的債務方面,美國對盟國并沒有給予類似的待遇。美國甚至拒絕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如果世界價格下降了——也就是以商品來衡量的黃金價值上升了,英國就會無法償還盟國間債務,它實際上等于英國欠美國的債務,正如德國無法支付其戰(zhàn)爭賠款一樣。美國的政策是,將德國這個不久前的敵人作為一個為了避免其受到價格下降的影響而需要加以保護的國家,而將英國這個不久前的盟國作為一個如果世界價格出現下降就要加以蹂躪的國家。不久前的敵人要成為美國政府的受保護人;對不久前的盟國則要施加懲罰。
因為這位盟友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而德國則是其帝國霸權的最近的挑戰(zhàn)者,這個解釋由于美國已經對大英帝國虎視眈眈而證明是正確的。為了吞下這個帝國,美國首先必須破壞它。必須禁止英國取得勝利的果實;德國必須再次作為英國的敵人而出現。完全一樣的政策在“二戰(zhàn)”后還會再一次的出現。
世界債務成為了而且被美國用作了針對大英帝國這個美國唯一對手的權力工具。英國要負責向美國支付相當于德國支付給比利時、法國和英國的戰(zhàn)爭賠款的部分,無論德國是否能夠進行和確實進行了這些支付。如果商品的價格下降了,英國債務的真實價值就要增加,但德國欠英國的直接和間接債務,按其商品等價物來衡量,在很大程度上卻固定了下來。
1929年的“大崩盤”導致了大量紙面資本的消失,逐漸斷絕了國際借款的渠道。1931年的國際短期債務減少了百分之三十三到百分之四十,各個債務國中共有約60億美元退出了商業(yè)使用?!妒澜缡聞罩械拿绹?932年》(紐約:1933年版),第109頁。如果不是因為有凍結了對德國的短期貸款的暫停償付協議的話,國際短期債務減少的百分比還要大很多。無論如何,后果都是劇烈的通貨緊縮,從而導致了世界價格和貿易的崩潰。無論是靠增加出口還是借入新的私人資金,美國以外的國家都無法籌措償還其政府間負債所需的外匯。
由于幾乎無法從海外借款,德國相應地減少了它的戰(zhàn)爭賠款的償付。1932年,它先是將其債務清償的轉移削減了一半,然后又減少了百分之七十。與此同時,盡管德國支付的戰(zhàn)爭賠款正在減少,但英國仍試圖繼續(xù)支付它那一部分的盟國間債務,這削弱了英鎊,造成了在英國價格大幅下跌的同時,英鎊價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