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糾正"不合適"的情緒
如果旁觀者的同情與當(dāng)事人本來的情緒完全一致,他就會認為這種情緒是適度得當(dāng)?shù)模幌喾?,?dāng)他設(shè)身處地地體驗這種情緒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感覺受了欺騙,那么他必然會覺得這些感情過于夸張,名不副實。因此,認為別人的激情是實實在在、有根有據(jù)的,也就是對他表示同情,否則我們就絲毫不會同情他。一個人對我的受害感到氣憤,而且看到我跟他一樣義憤填膺,就一定會認同我的觀點。一個自始至終對我的悲痛表示同情的人,自然會認為我的悲傷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一個人跟我一樣欣賞同一首詩或同一幅畫,他一定會對我的贊美之辭點頭稱是。如果一個人跟我聽了同一個笑話并且一起開懷大笑,他當(dāng)然不會覺得我的笑聲有何不妥。相反,在所有這些場合與我的感受完全不同的人,難免會持有異議,因為我們的感情根本格格不入。無論是我的仇恨超過了朋友的義憤,還是我的悲傷壓倒了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最溫情的體貼;無論是我的評價或高或低總之不合他意,還是我的笑聲或大或小反正與他不同,總之,只要他在權(quán)衡了客觀情況以后認為我和他的感受多少有些差異,就會對我或多或少地心懷不滿。此時,他只能用自己的感情作為標準和尺度來衡量我的感情。
如果我們對別人的意見表示贊同就意味著要采納它們,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服膺同一個觀點,我當(dāng)然會同意你的看法,否則我自然會表示反對。同樣,我也不可能同意你的看法卻不采用你的意見。眾所周知,對別人的意見是否贊同就意味著它與自己的看法是否一致。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感情。
的確,有時理智上的贊同和情感上的一致并不是完全合拍的,很多時候我們在表示贊成的同時內(nèi)心沒有一絲同情??墒侵灰约铀伎嘉覀兙蜁姓J,哪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理智的信服最終還是來源于同情。在日?,嵤轮腥藗兊呐袛嗖蝗菀妆诲e誤的理論誤導(dǎo),所以讓我舉一個最普通的例子:我們經(jīng)常會覺得一個笑話很不錯,而且朋友們的笑聲也非常自然,但是我們自己并沒有笑,那是因為我們或許正好憂心忡忡或者心不在焉??墒歉鶕?jù)經(jīng)驗,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什么樣的笑話會引起哄堂大笑,而這個笑話正巧是這一類。雖然當(dāng)時的情緒不允許,但是我們知道平時我們完全會跟大家一起開懷大笑,所以我們并不反對朋友的笑聲,覺得那是理所當(dāng)然的。
這種情況同樣適用于所有的情緒。一個面容悲戚的陌生人在街上與我們擦肩而過,繼而有人告訴我們他剛剛收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此時我們不可能對他的悲傷心懷疑問。然而,雖然我們并不是冷血動物,我們卻無法體會他悲痛欲絕的心情,甚至根本想不到對他表示一點關(guān)心,這種事情也是時有發(fā)生的。也許我們與他和他的父親素不相識,也許由于雜務(wù)纏身,我們沒有時間去想象他此時的處境。但是經(jīng)驗告訴我們,遭遇如此不幸的人必然是痛不欲生,而且我們清楚,如果有時間周到地為他著想,我們無疑會對他深表同情。正是因為意識到這種有條件的同情,我們才會認可他的悲痛。即使有時實際上并未產(chǎn)生同情,事實也是如此。日常經(jīng)驗使我們懂得在什么樣的場合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情感,于是這種規(guī)則就會改正我們暫時的"不合適"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