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然,襲人逼得緊,寶玉自然答應(yīng)得也快。只是這答應(yīng)跟秦鐘臨終遺言一樣,不能當(dāng)真。襲人的要求,寶玉口里全部答應(yīng),還說一千件一萬件都答應(yīng),其實是一貫以來的口不應(yīng)心,公子哥兒的漫不經(jīng)心。襲人的指望,全賴寶玉是否能及時浪子回頭,以老爺(賈政)的心意為意。寶玉件件不改、一切照舊,最后的結(jié)果眾所周知,跟秦鐘的結(jié)局差不多,家沒人管,父母無人養(yǎng)老送終,花襲人終身失誤,林黛玉淚盡夭逝,賈寶玉自己撒手出家。所以襲人的別嫁不是襲人的無情,而是一開始就注定了的,只要賈寶玉走在自己的道路而非父親規(guī)定的道路上,花襲人就注定失望,并不僅僅在于賈家的敗與不敗,賈寶玉的出家與不出家,薛寶釵的嫉妒或賢良與否。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賈寶玉此時尚一點沒有心計。他一口答應(yīng)襲人所請,心中卻無成算。自己怎么常留襲人在身邊?難道就這么約法三章就能夠留住襲人了嗎?在名分的社會,沒有名分就可以留住一個女子在身邊嗎?哪怕是個奴婢,也是不行的啊。讀者可以舉一反三地推舉出去:賈寶玉深愛林黛玉,他如何能夠常留林黛玉在身邊?他愛那么多的美貌多情女子,他該如何才能做到跟她們長相廝守?他做不到。他根本想都沒有想如何辦得到。但是,花襲人想到了,花襲人做到了。我在兩百多年后的今天,向花襲人深深地致敬。雖然花襲人“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但幸遇人中俊彥、也是如寶似玉一般的賈寶玉舊友蔣玉菡訪停搭救,命運雖一波三折,但既與此人做長久夫妻,夫唱婦隨互信互靠,也算是奇女子花襲人比較好的結(jié)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