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寫《月薪三萬,年入百萬》這本書的時候,當時要拍封面照,企劃要我盡量把家中所有的名牌家當都帶過去拍攝。我告訴他可能要讓他失望了,因為我家中并沒有太多的名牌,頂多是一些施華洛世奇(SWAROVSKI)的水晶飾品和一些香味獨特的香水。因為我很喜歡水晶的光澤,每次看到水晶,總是會讓我特別開心。香水則是一直以來都有朋友出國回來送我的,除了一些造型獨特的香水瓶讓我愛不釋手,一些香味獨特的香水也總是會勾起我對某段時間的回憶,因此也讓我持續(xù)擁有。
“真的嗎?怎么可能?”我這位朋友問。
“當然是真的,而且我覺得讀者應(yīng)該會是因為書中的內(nèi)容而買書,而不會因為我身上所穿的名牌而買書?!?/p>
沒錯,我花錢從來不是因為別人認為這樣東西好,我只買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因為是我自己要付錢。假設(shè)我一輩子能賺到一定數(shù)量的金錢,在扣除掉生活的必需花費之后,我當然要好好想想,剩余的錢可以怎么樣用得最有意義。
尤其現(xiàn)在,我的一場演講,或是出席一場活動的酬金就足以購買一個名牌包,但這筆錢在我看來還能夠發(fā)揮更大的用途,比如捐助慈善基金會,為自己購買足夠的保險保障,給孩子更多的學習機會,帶家人出國旅行,這些都是我認為很有意義的事。
當然,在我更年輕的時候,我可不是這么想的。在美國擔任電視臺外景主持的時候,也經(jīng)常買東買西浪費不少金錢。我還記得從美國回到臺灣的前一個月,還有兩大箱的衣服帶不回來,真要我現(xiàn)在回想,我真的還想不起來那些被丟掉的名牌衣服到底是什么模樣。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位領(lǐng)養(yǎng)的孩子,以及曾經(jīng)與朋友、家人度過的最快樂的時刻。
其實,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年輕的時候始終不知道自己適合的“型”是什么,因此每個月總是買太多一次也沒有穿過的衣服和一大堆沒有機會上場就已經(jīng)過時的皮包、鞋子。還記得一位阿姨曾經(jīng)跟我說過:“女人最可悲的事情,就是看到每樣東西都想買,卻買不到自己最想要和適合的東西?!?/p>
尤其現(xiàn)在每一季的流行都會有一個全球公認的標準,但是穿得最流行,并不一定就代表你有風格。更可怕的是如果買回來的東西賣不到原來應(yīng)有的價格,一段時間之后,總是令人分外后悔。如果能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商品,又能兼顧價值提升的功能,那么,這樣的購買是否更有意義?
當然,價值的提升不一定是只有金錢,但也絕對不是只在于追求短暫的快感。第一次上臺表演時穿的小禮服,參加好朋友婚禮買的第一個菲拉格慕(Ferragamo)名牌包,母親送給自己的成年禮,都有不同的附加價值。如果在購買的時候能夠先了解自己的需求,聰明地選擇經(jīng)典保值款,同時還能細心地保存,這些就都能成為自己資產(chǎn)的一部分,甚至還能傳承給下一代,這樣是否能夠讓花費的金錢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