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燕江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從漢代以來,孔子一直被放在一個神壇上作為“圣人”的代表。但是有趣的是,孔子在生前一直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在漢代前也僅僅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而現(xiàn)在這些對他高山仰止動輒以“至圣”呼之的國人,曾經(jīng)也在三十年前把他“徹底打倒、徹底批臭”,在中國歷史中,孔子更多的是被用作某一派的一個神像,是一個工具。
那么真正的孔子,究竟是什么樣的?
他很孤獨,他很執(zhí)著,他曾經(jīng)像我們每個現(xiàn)代的年輕人一樣為了自己的前途努力奮斗,到了晚年他也曾為了自己的國家進行過一場失敗的改革,而就我看來,他真正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在那個混亂的、“禮崩樂壞”的時代,抱著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態(tài)度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講孔子的故事,不可能脫離他的環(huán)境。在本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在努力營造春秋各國之間關系的大氛圍,同時也下了很大力氣塑造了除了孔子之外的魯君、季平子、陽虎、晏嬰等人,希望更好的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孔子的思想由來,當然這樣里面就會加入了不少我自己的理解,甚至有時候為了戲劇矛盾沖突的需要,略微調(diào)整了一下某些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希望讀者諒解。
通過這本書我想帶給大家一個還原為人的孔丘,韓愈在《師說》里有過一句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我深以為然,無法想象一個生下來就會循循善誘教導別人的孔子,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帶給讀者一個在悲劇的人生里逐步找到自己的目標的孔丘。
順便說一句,目前流行的孔子像來自唐代吳道子的行教圖,吳道子應該沒有見過孔子,所以那個胖胖的蓄著長髯的樣子可能并不是真實的,“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我們從太史公那里能知道的是他很高,他的父親叔梁紇是個曾經(jīng)舉起城門的武士,所以也許他的形象要更粗獷些,而年輕的時候,我想應該是------英武。之所以說說形象的事,是因為我希望大家看我的這本拙作時候,能夠丟棄那個形象去看,而看完后,我更希望讀者心中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孔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