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鳥,其母辯才聰利,以此鳥為名。舍利子又依母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華?贊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蘊(yùn)皆空之真理,以五蘊(yùn)與空對觀,顯明空義。
能知色不異空,無聲色貨利可貪,無五欲塵勞可戀。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異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眾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薩之行也。
故應(yīng)于不異與即是二義詳研,不得僅觀空之一邊,乃善學(xué)般若者也。
不異——粗淺色與空互較不異。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與空相即??找郎?、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
? └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依上所云不異即是二者觀之。五蘊(yùn)乃根本空,徹底空。
┌斷滅空───────┐
├偏空 │
—非
├離有之空 │
又由此應(yīng)知前云之空┼與有對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 ├是
└離空有二邊之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諸法”,前言五蘊(yùn),此言諸法,無有異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說諸法空性,此處說諸法空相。所謂空者,非是但空,是諸法之有上所顯之空,是離空有二邊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菩薩依般若之妙用,既世間諸法,由凡夫觀之。
┌出生┬體 照見五蘊(yùn)皆空,則無生滅諸相。故云不生等也。
├消滅┘
有 ├垢染┬相生滅等相←起分別心←執(zhí)著我見←五蘊(yùn)不空。
(五蘊(yùn)不空) ├清凈┘
├增加┬用五蘊(yùn)空→不執(zhí)著我見→不起分別心→諸法空相,
└減少┘不生不滅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眾生即佛,而不厭離生死,不畏煩惱,舍棄眾生。乃能證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薩,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以下廣說五蘊(yùn)皆空之義分為三段:
(一)空凡夫法:經(jīng)文“是故空中無色”至“無意識界”。
(二)空二乘法:經(jīng)文“無無明”至“無苦集滅道”。
(三)空大乘法:經(jīng)文“無智亦?得以無所得故”。
┌五蘊(yùn),如上所明,為迷心重者說五蘊(yùn)。
│ ┌眼處 ┌眼界
│ ├耳處 ├耳界
│ ├鼻處│ ├鼻界
│ ├舌處│六根界 ├舌界
├十二處,(六根六塵名 ├身處│ ├身界
│十二處)亦云十二入。 ├意處│ └意界
│入者根塵互相涉入之義, │ │ ┌色界
│為迷色重者說十二處?! ?┼色處│ ├聲界
│ ├聲處│ ├香界
│ ? ├香處│ ├味界
│ ├味處│ ├觸界
│ ├觸處│ └法界
│ └法處│ ┌眼識界
└十八界,界者區(qū)分為義。十八 ─┤ ├耳識界
種作用不同故。為色心俱迷 │ ├鼻識界
者說十八界。 ├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
雖分三科,皆總括一切法而說。因?qū)W者根器不同,而開合有異耳。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蘊(yùn)處界三科經(jīng)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約緣覺言,下一句約聲聞言。
緣覺者,常觀十二因緣而悟道。
聲聞?wù)?,(聞佛聲教)觀四諦而悟道。
┌無明───┐
├行────┴過去所作之因
├識────┐
├名色 │
├六入 ├現(xiàn)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 │
├受────┘
├愛────┐
├取 ├現(xiàn)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來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緣,乃說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借流轉(zhuǎn)還滅二門以顯示世間及出世間法。流轉(zhuǎn)者,無明乃至老死之世間法。還滅者,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出世間法。
若行般若者,世間法空。故經(jīng)云:“無無明,乃至無老死?!背鍪篱g法亦空。故經(jīng)云:“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p>
┌苦諦:生死報(bào)——世間苦果┐
├集諦:煩惱業(yè)——世間苦因┘
四諦(諦者真)—
├滅諦:涅槃果——出世間樂果┐
└道諦:菩提道——出世間樂因┘
亦分二門,前二流轉(zhuǎn),后二還滅。若行般若者,世間及出世間法皆空。故經(jīng)云:“無苦集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