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學齡前的歲月(1)

21世紀學習的革命 作者:拉塞爾·L·阿克夫


所有這一切都不如弄明白言語究竟象征著什么更為困難。這個哲學問題最早由蘇格拉底在大約2 500年前進行了深入探討。如今,大批深刻的思想家又對此進行重新審視。事實上,當今的情形跟過去一樣,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兒童就像周圍的成人一樣,必須滿足于對言語所作的臨時、不斷變化的定義,必須能夠在一生中有效地使用言語。

人們敬畏于學齡前兒童蘊藏的巨大學習能力,這種能力在以后的歲月里永遠不會被超越。在兒童永不滿足地渴望長大并成為有用的成人過程中,這些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這些能力伴隨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使其愜意自然地進行自我激勵的終身學習。

我們已經看到,在許多方面,社會試圖扼制兒童的自主活動,而用成人控制的行為代替之。我們一直倡導的方法是,每個人都應盡可能完全地按照自己個體的方式發(fā)展預期的目標。從我們的這一視角出發(fā),每個孩子努力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成熟起來,這不僅僅是大自然的安排,也是我們的義務,即盡最大努力鼓勵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而不要力圖用我們的努力來取代孩子的努力。

這一視角的首要意義是,兒童的發(fā)展通過滿足其需求而得到提升,達到人們能夠肯定這些需求而孩子能夠表達出來的程度。許多人認為滿足兒童的需求就是“溺愛”他們。然而,如果孩子最想做的事就是長大成人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么他們表達的需求就提供那種驅動力,而滿足這些需求則加速了其成長的過程——實際上,是使成長成為可能。

許多人說滿足兒童的需求會使其索要更多,更為依賴他人。這種說法的存在,概因大多數為人父母者的做法偏離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力圖用父母心目中孩子需求的觀念來取代他們的真正需求。孩子們被拽下了自己邁向獨立和成熟的道路,而被置于成人創(chuàng)造的道路之上。要是只看應該讓他們走向何方的話,這種做法必然會讓孩子總是依賴成人。

思索一下喂食這個問題。嬰兒表達對食物的需求時,應該滿足他這種需求,不管離上次喂食的時間是長還是短。長期來看,這是使兒童獨立最大化的方式。在把自己與家人融為一體的過程中,兒童會最終學會調整自我驅動的日常慣行,從而適應周圍人的日常習慣。相比而言,大部分人認為,有必要給孩子制定日程安排,這樣的話他們就能習慣于自己不能總是“自行其是”這一現(xiàn)實。采用這一方式,人們便給孩子形成了一套非自然的飲食方式,因為成人世界認為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結果,孩子學會吃食物,不是在自己真正想吃的時候,而是父母想讓他吃的時候。這是第一步,使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內在調節(jié)機制,卻教會他們依賴外在機制決定什么時候吃食物。

現(xiàn)在我們看第二步:寵壞。當孩子處于一種日程安排之中時,往往會加劇喂食時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兩次喂食之間對孩子態(tài)度之間的差異。在兩次喂食之間,可能會聽任孩子哭叫或不理他。實際上,這是由于孩子的反應不符合成人的安排而給予的某種形式的懲罰。然而,喂食時間到了,孩子被抱在懷里撫愛,被關心得團團轉。成人安排形成的非自然需求得到過分縱容,粉飾得極有吸引力。在孩子身上一次又一次可以看到這種方式:父母或其他重要的成人使孩子脫離真正的需求,用成人期望的東西代替它,然后過分沉醉于替代物。這使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成人,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愈發(fā)不顧一切地要得到那個替代物,這樣至少能得到一樣東西而不至于什么也得不著。這一過程產生了完全依賴別人的人,他們被“寵壞”了,因為他們不根據自己內在的指針確定何為重要的東西,而是在自身之外尋找別人認為應該是重要的東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