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原料是地球獻給我們的禮物,是藏在地下的禮物或看得見的禮物。從地下采掘出來的禮物或礦物性禮物,有朝一日必將枯竭。而生物性禮物,即陽光和人力,卻年年更新,周而復始。
原料是會說話的禮物,你去傾聽吧。她們正在同我們說悄悄話,訴說著各種各樣的故事。有時石油在傾訴衷腸,有時小麥在竊竊私語……
每種原料都是一個小小的宇宙,有她的秘密,她的語言,她的戰(zhàn)爭,她的居民。原料有好有壞,色彩斑斕。每種原料自說自話,用自己的方式向全球訴說著。
這個故事起源于蒙昧時代。
有個人走路時看見路邊有一棵茁壯生長的灌木,枝頭掛滿雪白的苞蕾。不難想象,這個人會伸手去摸,于是,人類發(fā)現(xiàn)了棉花的溫柔。
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的大軍渡過了印度河,他們看見當?shù)鼐用翊┑囊路葎e的地方都更精細更輕柔。大兵們如夢初醒,到處打探并搜集到棉籽。這些大兵們回到希臘,連忙把種子種到地里。結果可想而知,令他們大失所望。他們放棄了實驗。西方世界也忘卻了這種"羊毛樹"。
阿拉伯人住的地方離印度更近。他們從印度進口棉布。后來,人們開始在埃及、阿爾及利亞以及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納達(Grenade)、塞利維亞(Sville)等地種植棉花。在許久以前,他們就給這個白色絮團起了一個美麗的名稱:酷婷(alkutun)?,亍肌浆匕⒗Z指棉花。法語的棉花(lecoton)系從阿拉伯語音譯而來。地中海沿岸國家的許多用語來自阿拉伯語,如數(shù)學、茄子等。--譯注
有幾個世紀,這兩個大相徑庭的世界相安無事。在北方,人們穿的是羊毛或亞麻織成的衣衫;在南方和東方,穆斯林穿的是棉布衣服。
直到十字軍東征和其他幾次相互殘殺,彼此間才有了一些往來。不久,威尼斯的貿易得到發(fā)展。棉花的使用也逐漸推廣到歐洲。
正是在這個時期,大西洋彼岸的美洲也開始種植這種茁壯的植物了。在秘魯,公元前一千年多年使用過的棉布碎片被考古發(fā)掘出來。當克里奧爾(Corts)地區(qū)的西班牙人在墨西哥登陸時,他們也像亞歷山大帝國時期的希臘人那樣欣喜若狂:當?shù)厝舜┑囊路媸菬o比的柔韌呀。
進入18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