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孤獨的孩子們

遙遠的鄉(xiāng)愁 作者:重返61號公路


給孤獨的孩子們

(香港)林一峰

握著公路厚厚的稿,我就舍不得放下——那不只是一些精心的資料搜集,亦輕亦重的文化歷史,一個女孩的思想印記,也是我的一部分。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直至十七歲時才開始接觸臺灣流行音樂,那時已經(jīng)是1980年代尾1990年代頭,即是說我已經(jīng)錯過了最美好最有人文氣息的時代。從小耳濡目染的聽著港式流行曲,我會唱所有的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就是沒有太大的感覺;直到一次聽到香港電臺DJ陳海琪播了潘越云,那一刻的驚為天人,我永遠記得,第二天就用了我所有的積蓄去買市面上有售的潘越云卡帶,其中一盤是《回聲》;齊豫的聲音把我兒時的記憶都喚醒了,追溯源頭,小時候第一張聽的專輯就是《橄欖樹》,把這些記憶重組,原來一路走來我已經(jīng)錯過了那么多。

我錯過了一個用真摯感情、優(yōu)美文字和完整音樂概念建構(gòu)而成的美好世界,于是我用跟著的所有青春歲月追回失去了的感動,希望把自己思想成長的真空期用那些唱片再度填滿,貪婪地將這些散落在舊唱片鋪里的拼圖碎片湊在一起……

可是,在香港要做這件事實在很難,也很孤獨。當所有人去追捧草蜢、林憶蓮時,我就一頭栽進滾石黃金時期的歌手里去,而所有人都在模仿Beyond的時候,我則拿起木吉他嘗試寫自己的城市民謠……對一個香港年輕人來說,那是挺孤獨的。

我沒錯是孤獨,但并不寂寞。

借用南京媒體朋友吳繼宏常說的一句話:“音樂那么美好,怎能不愛呢?”我愛著的就是那個華人音樂里最多姿多彩,也最純凈的年代,又怎會寂寞呢?

可是,遺憾還是有的。彌補的方式,就是自己來把希望實現(xiàn)。

2003年我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LYFE,從制作第一張唱片開始,就將我從那些唱片里學到的知識套用在自己的專輯里,從企劃、寫歌、制作、文案到包裝都依循那個時代的模式,企圖在自己的一片小小天空里重現(xiàn)丁點那個時代的氣息。

我清楚知道,歷史不可以重來。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命運,音樂就是那些命運的配樂,唱片、歌手、音樂事業(yè)也是靠很多因素成就的,呈現(xiàn)的形式會改變,聽眾的口味也會改變,但我很相信,有些東西是放諸任何時空皆準的,就是人們內(nèi)心最深處對簡單滿足感的追求,只要我們相信,世界還是美麗的。

想不到,北京竟然有個女孩情況跟我差不多,在遙遠的地方努力把她相信的美麗實現(xiàn)出來,盡管我們都離那個地方很遠很遠。

感謝公路,這洋洋十數(shù)萬字呈現(xiàn)出的美好世界,讓我覺得不再那么孤獨。

2007年5月31日

涉筆于北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