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紐約的興衰(4)

先上訃告后上天堂 作者:(美)瑪里琳·約翰遜


倫敦《每日電訊報》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發(fā)布了塞格瓦女士的訃告。因無法獨立核實該消息,本報所載者即以《電訊報》為本。因報道和編輯方面的錯誤,在塞格瓦女士所飾演角色上也出現(xiàn)了疏漏?!峨娪崍蟆繁硎荆搱笠呀?jīng)就這一錯誤展開調查。

我們這次會面后不久,斯特拉姆又發(fā)布了一條針對十二年前一則訃告的勘誤啟事。目的何在?這樣一來,以電子形式儲存的過往記錄會更加準確。跟過去相比,現(xiàn)在這一行可真是鄭重得多了。至于過去是什么樣子,就用1854年《時報》早期的一則勘誤消息為例吧。標題是鮑耶警官沒有死。

昨天發(fā)布的一則新聞聲稱,鮑耶警官已離開人世。事實正相反,這位討人喜歡的警官昨天還在街上巡邏,身體健康無恙。本報新聞源于一家晨報刊發(fā)的訃告。沒有人知道該報此舉的原因。

斯特拉姆有個規(guī)矩:回避在訃告中宣稱某某人是全日本年齡最長者、是最后的內戰(zhàn)遺孀或《豪迪?都迪》片集諸演員中最晚辭世的。在他看來,只要涉及這個“最”字,統(tǒng)統(tǒng)不吉利。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作者常常不愿注明消息來源,擔心這樣做破壞了文體形式。這很不好。”像麥格那種編段子的好手確實需要有個編輯勒緊他們的韁繩。

訃告是對編輯的考驗,特別是遇上哪位名人意外去世,又正好趕在三天長周末快結束的時候,或是來了一場暴風雪,存稿中沒有預先備好的訃告,唯一可用的作者又太嫩,不熟悉喪主。亨特?S?湯普森開槍自殺時,以上種種十分不幸地匯合到了一起??偨y(tǒng)日那個長周末,斯特拉姆大半個晚上都在打電話,向年輕的作者解釋什么叫強烈主觀性的新聞報道 ,它有什么重要意義。能夠傾聽這位來自新澤西、有三十四年新聞從業(yè)經(jīng)驗(最后二十六年在《紐約時報》任職)的老前輩詳盡分析主觀性報道,準是個難得的機會,實在太寶貴了。斯特拉姆知道湯普森作為一名記者的重要地位,結果就是,其他各報的訃告以毒品和槍枝為主要內容,真正抓住要點的只有斯特拉姆。周一的訃告只是個滿足新聞追新要求的急就章,但仍舊十分得體。這份訃告的最終版本于星期二刊出,由邁克爾?斯拉克曼執(zhí)筆,體現(xiàn)出了斯特拉姆對湯普森的重要性的認識。

在他的職業(yè)生涯里,湯普森先生多次引導公眾將注意力集中于問題的關鍵。這種情形通常出現(xiàn)在采訪過程中和他的個人報道里。他仿佛在說,他所報道的其實不是槍枝和毒品,也不是破壞人行道和草坪,他要做的是抓住公眾的注意力,將它集中到領導階層的失職和社會的虛偽上……(湯普森說過,)“權力和誰掌握權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p>

這個下午,斯特拉姆要編輯的訃告是他最喜歡的一類:幾乎沒人聽說過這位喪主,但人人都受過他的影響。死者名叫莫萊斯?希勒曼,“一位微生物學家,研制出了預防腮腺炎、麻疹、水痘、肺炎、腦膜炎和其他許多疾病的疫苗,拯救了數(shù)以千萬計的生命……也許比二十世紀其他所有科學家加在一起所拯救的人更多?!痹诖嘶蛟S可以借用賭馬客的說法,黑馬,指被所有下注者忽略的良駒。希勒曼一生的成就是如此輝煌,可絕大多數(shù)讀者從未聽說過他。有鑒于此,執(zhí)行總編們決定把這則訃告的開頭部分放在《時報》頭版右側偏下處。執(zhí)筆者勞倫斯?K?奧特曼是一位專門采寫醫(yī)學領域的老資格記者,他先列出研制這么多疫苗所需的種種科學功底和天賦才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接著以得體的筆法為希勒曼畫像:

希勒曼博士身高六英尺一,鼻尖架著一副閱讀眼鏡,喜歡自稱為背棄基督教的背信者。希勒曼博士常常參加科學會議,只有在那些場合,他才可以顯露出暴躁易怒的一面,說幾句不登大雅之堂的笑話,讓同行們樂不可支。

到了倒檔部分,奧特曼回過頭來,敘述死者的生平?!?919年8月30日生于蒙大拿州邁爾斯城,母親死于生產過程,同時死去的還有他的雙胞胎妹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