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委婉
委婉表達產(chǎn)生于人際溝通中出現(xiàn)了一些不能直言的情況。一是總會存在一些因為不便、不忍或不雅等原因而不能直說的事和物,只能用一些與之相關、相似的事物來烘托要說的本意。二是總會存在接受正確意見的情感障礙,只能用沒有棱角的軟化語言來推動正確意見被接受的過程。還有一些其他類似的情況。
常見的委婉手法有如下一些:
(1)用相似相關的事物取代本意要說的事物
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jīng)是永遠地睡著了?!倍鞲袼褂谩巴V顾枷搿薄ⅰ八恕?,“永遠地睡著了”來取代“死”的概念。
又如在餐廳中人們談到上廁所,一般都用“洗手間”來取代“廁所”這一概念。
(2)用相似相關事物的特征來取代本意事物的特征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美國記者問周總理:“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總理說:“中國人民銀行現(xiàn)有18元8角8分”。直接回答,涉及國家機密;拒絕回答損害招待會和諧氣氛;不予回答,有損總理個人風度。借用人民幣幣種面值總額取代資金總額這一特征,真可謂三全其美,妙不可言。
(3)用與相似相關事物的關系類推與本意事物的關系
《人到中年》的作者諶容訪美時,用“能與老共產(chǎn)黨員的丈夫和睦生活了幾十年”來間接回答關于她與共產(chǎn)黨關系的提問。有人問:”聽說你至今還不是中共黨員,請問您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私人感情如何?” 諶容回答:“你的情報很準確,我確實還不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但是我的丈夫是個老黨員。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幾十年尚無離婚跡象,可見……”。
(4)用某些語氣詞如:“嗎、吧、啊、嘛”等來軟化語氣
這樣可以使對方不感到生硬,試比較下列三組句子:
別唱了! 今天別去了! 你不要強調(diào)理由!
別唱了好嗎? 今天別去了吧! 你不要強調(diào)理由嘛!
無疑每組中的第二句都顯得比較客氣婉轉(zhuǎn),會使對方易于接受,有更大的說服力。
(5)用個人的感受取代直接的否定
例如,把“我認為你這種說法不對”用“我不認為你這種說法是對的”,把“我覺得你這樣不好”用“我不認為你這樣好”來取代。
(6)以推托之詞行拒絕之實
例如:別人求你辦一件事,你回答說辦不到會引起不快。你最好說:“這件事目前恐怕難以辦到,今后再說吧,我留意著?!薄仆薪o將來和困難。再如,別人請你去他家玩,你要說沒空,來不了,會令人掃興,你最好說:“今天恐怕沒有時間,下次一定來?!薄仆薪o將來和沒空。又如,別人向你借錢,你手頭也不寬裕,你可以說:“這件事我將同我的內(nèi)當家商量商量。”——推托給將來和愛人。
(7)以另有選擇行拒絕之實
例如,有人向你推銷一件產(chǎn)品,你不想要,你可以說:“產(chǎn)品還可以,不過我更喜歡另一種產(chǎn)品。”又如,有人要求下星期一進行下次洽談,你不想在這天洽談,你可以說:“定在星期五怎樣?”
(8)以轉(zhuǎn)移話題行拒絕之實
例如,甲問:“星期天去不去工廠參觀?”乙答:“我們還是先來商量一下,下次推銷的安排怎樣準備吧?”又如,甲問:“我們明天去展銷大廳再見面好嗎?”乙答:“好吧,不過我想時間定在展銷前不如定在展銷后?!?/p>
3.模糊
模糊法就是使輸出的信息“模糊化”,以不確定的語言進行交往,以不精確的語言描述事物,以達到既不傷害或為難別人,又保護自身的目的。
(1)以大概念取代小概念
例如,前蘇聯(lián)駐加拿大商務處貿(mào)易代表在加拿大進行間諜活動,加拿大政府發(fā)出通令,限令他們10日之內(nèi)離開加拿大,因為他們進行了與其身份不符的活動。出于外交禮儀上的需要,用包含了間諜活動在內(nèi)的與其身份不符的活動來代替間諜活動這一概念。
(2)以彈性概念取代精確概念
例如,1978年黃文歡同志因不滿黎筍集團的倒行逆施,輾轉(zhuǎn)到中國,他要回避到中國有多久和還要住多久的問題。當一名英國記者問,他何時到達北京時,他回答說“我到北京的時間距今天不久?!庇谩安痪谩边@一有伸縮性概念取代精確的時間長短描述,既回避了敏感的問題,也不能說失去了真實性。
(3)回避
例如,有人問你:“你說廣州產(chǎn)品好還是上海產(chǎn)品好”?你并沒有這種經(jīng)驗,也不宜表現(xiàn)自己無知,可以答曰:“各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崩缫粋€法國人問一個中國女孩:“你喜歡中國人還是喜歡外國人”?因為是社交場合,女孩回答:“誰喜歡我,我就喜歡誰。”避免了說喜歡外國人而可能遭至不愛國的指責以及回答喜歡中國人會遭至的讓外國友人掃興的難堪。
(4)答非所問
電影《少林寺》中,覺遠對法師不近色、不酗酒的要求都以“能”作答。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覺遠難以回答。法師高聲再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覺遠:“知道了”。這樣模糊的回答,既能在法師面前過關,又不違背自己要懲治世間惡人的決心和本意,真正做到了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