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四周都環(huán)繞著一個抽象的范圍,我們稱其為“私人空間”,我們無法準(zhǔn)確地在我們的周圍劃一個明確的界限,但是它確實存在。當(dāng)別人越過合適的私人交往距離時,我們會對對方產(chǎn)生一種厭惡的情緒,這種情緒給了我們消極的心理暗示,使得我們對這個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例如在擁擠的地鐵里或者公交車上,當(dāng)別人過于接近你時,你是不是從內(nèi)心深處會有一種不安全感和不悅情緒呢?你是不是會通過變換自己的位置來逃避不快呢?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必須控制好我們與別人之間的身體距離,使我們和別人的交往得體而又不失親近。
個人空間分類
兩個人在一起交流時的空間距離是兩個人內(nèi)在心理距離的反應(yīng)。只有兩個最親密的戀人才可能出現(xiàn)上面這樣的零距離接觸,而在社交場合,多大距離合適都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與雙方空間距離成正比。所以,通過觀察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人類學(xué)家愛德華·霍爾將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分為四類,分別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也隨之逐漸降低。
1)親密距離:一般來說,親密距離的空間范圍在0~0.5米之間。這個距離只有在親人、愛人、好友之間適用,對于剛剛認識不久或者剛剛認識的人,千萬不要輕易越過這個距離。
2)個人距離:個人距離的空間范圍一般在0.5~1.2米之間。正常生活和工作交往中的人都可以進入這個范圍,這是一個沒有身體接觸的中介距離。一般熟人可以接近0.5米,而陌生人應(yīng)該處于1.2米的位置比較保險。
3)社交距離:1.2~3.5米一般是社交距離的標(biāo)準(zhǔn)空間范圍。這樣的距離范圍一般適用于正式的社交活動、外交會談、商務(wù)交談中。
4)公共距離:公共距離的空間范圍在3.5~8.3米之間,這一距離不適合人際溝通,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
靈活變動身體間距
兩個拉手逛街的女士會被認為是親密的朋友。你可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一個第一次跟你見面的人,為了表現(xiàn)要很快和你熟絡(luò)起來,他主動上前跟你勾肩搭背,這時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即使對方表現(xiàn)得非常友好和善,你也會覺得有些反感。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想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一定要嚴格遵守“保持身體間距”的黃金法則。當(dāng)接受到對方認同你們關(guān)系開始親近的訊息時,你們才能進一步靠近對方。例如,假如你是一位男士,在剛認識一位女士時,即使對對方有好感,你也應(yīng)該保持禮貌的距離,而不應(yīng)該過快主動縮短和對方的距離,否則觸動了女士的敏感神經(jīng)反而不利于你們進一步交往。此兩個男士如果在公共場合拉手,則可能會被認為是同性戀。外,跟男士相比,女士之間的身體間距會更小一些,而且彼此的身體接觸也會更頻繁更隨意一些。
身體距離存在文化差異
個人距離的大小還與文化背景有關(guān),例如日本面積小,人口密度大,所以人們對于擁擠的環(huán)境比較習(xí)慣,而像澳大利亞地廣人稀,他們就會偏好開闊的個人空間。一對意大利夫婦移民澳洲,不久他們加入了當(dāng)?shù)氐囊粋€俱樂部??墒?,沒過多久,該俱樂部的一些本地會員反映這對意大利夫婦行為不檢點,他們對異性有性騷擾傾向。當(dāng)問到這對意大利夫婦時,他們大吃一驚,在他們國家非常常見的交往距離,在澳洲卻給了別人糟糕的誤會。原來,很多歐洲國家的人的私密空間距離為20~30厘米,而澳洲人的私密空間距離卻大于40厘米,于是當(dāng)這對意大利夫婦與澳洲朋友保持25厘米的距離交談時,這對意大利夫婦感覺非常自如舒服;而且意大利人比較喜歡進行目光交流和身體接觸,而這在澳洲被認為是求愛的舉動。如此以來,雙方造成誤會也是意料中的事了。
為此,在社會交往中,我們不能不關(guān)注文化方面的差異。如果跟你交往的人和你在地域上有比較大的差異,你就必須考慮個人距離的合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