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行計劃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愿景。有人把愿景概括為發(fā)自團隊成員內心深處的真實愿望。它就像即將攻占的“高地”一樣,始終激勵著每一位“戰(zhàn)斗者”,吸引著他們前進的腳步。
愿景不僅可以進入執(zhí)行者的思想,而且深入心靈,占據(jù)執(zhí)行者的全部身心。當愿景能夠激勵執(zhí)行者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自我奉獻的時候,執(zhí)行才會更有效、更有影響。
管理者作為執(zhí)行者的上司,是計劃愿景的設計者,愿景也體現(xiàn)著管理者的意志。那么如何將這種意志真正演變成執(zhí)行者的實際行動呢?
古語有云:“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與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黃石公三略·上略》)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擔任軍隊管理者的要訣在于,務必籠絡英雄猛士的心,重賞那些有功之人,使部下明白主帥的志向。因此,與士兵同喜好,就沒有辦不成的事;與士兵同憎惡,就沒有打不垮的對手。對于管理者來說,做到“通志與眾”,是執(zhí)行計劃變成執(zhí)行行為的前提。
認同——跑向“高地”的第一步
在執(zhí)行中,能夠取得實效的愿景首先需要在管理者中得到共鳴,達成共識,之后,需要進一步向執(zhí)行者滲透。愿景往往只有在重復多遍之后才能令執(zhí)行者信服,這就需要管理者在計劃執(zhí)行前反復地宣傳、動員。我們在電影中、文學著作里經(jīng)??吹綉?zhàn)士在執(zhí)行任務前,長官會做任務的說明和分解,接下來就是教導員不厭其煩地做戰(zhàn)前動員,一次次的動員就是幫助戰(zhàn)士認同任務的過程。著名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在很小的時候,每當有空時總是一次次地拿出祖父在他8歲那年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一幅已被磨得卷了邊的世界地圖看。
15歲那年,這位少年一口氣寫下了127項人生的宏偉志愿,毋庸置疑,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人生征程。到60歲時,約翰·戈達德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18次死里逃生和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并完成了其中的106個目標。當有人問他是什么力量幫助他成功時,他輕松地回答:“很簡單,我只是讓心靈一次次重溫那個夢想。隨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來,只需跟隨著心靈的召喚前進就好了。”“那個夢想”其實就是人生的愿景,就是高聳在自己前行方向上的“高地”。正是有了“高地”的吸引,哪怕遇到艱難險阻、豺狼虎豹,哪怕是荊棘遍地,哪怕摔得遍體鱗傷,也其樂融融。在英國,一位腿部患嚴重慢性肌肉萎縮癥、走起路來都異常困難的青年斯爾曼,憑借僅有的一條好腿、頑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壯舉:19歲,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21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22歲時,登上了乞力馬扎羅山;28歲前,征服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在28歲時,他卻突然自殺在寓所里。什么原因使功成名就的斯爾曼棄世而去呢?他留下了痛苦的遺言——“如今,功成名就的我感到無事可做了,沒有了新的憧憬。”這一句話為人們揭開了這個謎底。當把巍峨、困難踩在自己的腳下之后,一直支撐斯爾曼生命一往無前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坍塌了,他也因此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看來,無論是精英還是平庸之輩,無論是青春少年還是耄耋老翁,無論是健康之軀還是身患殘疾,最根本的區(qū)別不在于智慧的高低,也不在于幸運之神是否青睞有加,而在于有沒有對愿景的追求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