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后,該議案遭到董事會否決。正是對集體決策中群體思維的危險性的認識,使得斯隆否決了一個危險的方案。這一案例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這就是在作集體決策的時候,作為團隊的負責人,應該更穩(wěn)重、更"保守"、更清醒一點,而不要掉入群體思維的陷阱中去。
規(guī)模影響戰(zhàn)斗力
一個團隊的戰(zhàn)斗力,并不是和團隊成員的數量完全成正比的。人多力量不一定大,也是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了的。而經過實驗我們進一步發(fā)現,當團隊成員的數量超過一定比例的時候,團隊的戰(zhàn)斗力反而呈下降趨勢。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拉繩現象"。早在1861年,法國農業(yè)工程師馬克西米利安·林格爾曼就發(fā)現拉繩子的人越多,盡管總體拉力增加,但每個成員施加的平均拉力減小,這與團隊合作時成員更賣力的傳統(tǒng)理論相悖。林格爾曼將其歸因于當時所謂的"社會惰性",即一個群體或團隊往往會隱藏缺少個人努力的現象。
"拉繩現象"說明的是,團隊成員的數量越大,團隊內部就越容易出現"南郭先生"。
那么,究竟多少人組成的團隊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戰(zhàn)斗力?雖然有專家給出過一些具體的數字,但筆者認為,團隊成員的數量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脫離了實際情況討論這一話題,不免過于理論化。
實際上,根據團隊規(guī)模研究專家、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繆勒的觀點:在組建一支有效團隊時,規(guī)模并不一定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娎照f:
第一,搞清楚團隊即將承擔何種任務很重要。對此問題的回復將提示你應該聘用什么樣的員工,以及這些員工應該具備何種類型的技能,包括團隊究竟應該在什么程度上協(xié)調。團隊成員能否相互協(xié)調依賴很重要,它是你衡量人際關系是否融洽的標準之一。當然,如果是銷售團隊,那只有在最后才能實現真正的協(xié)調,因為它全是單個個體的行為,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相互依賴。
第二,要考慮團隊將如何構成,人們在行動中需要運用哪些技能。這包括工作方式、個人風格、知識基礎等,要確保這一切與任務相適合。如果是蓋房子,你需要的是泥瓦匠,而要編寫軟件,則必須選擇軟件工程師。
第三,到這時你才需要考慮團隊規(guī)模。繆勒認為:在規(guī)模大于5個人后,團隊就會顯露出"社會惰性",人們在團隊中的拉力就會發(fā)生收益遞減的現象,有人開始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除非他們承擔的是強制性任務。也就是說,當成員人數超過5個人的時候,團隊負責人就要留意是否有"南郭先生"存在了。
在企業(yè)里面,尤其是營銷團隊的負責人,需要注意自己的團隊里面是否進入了太多的"南郭先生"。雖然企業(yè)在現在的營銷隊伍里面都采取了量化考核的標準,但如果營銷隊伍的規(guī)模過大,難免會出現營銷成本過高,營銷隊伍的戰(zhàn)斗力下降的趨勢。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波導手機的教訓:2003年是國產手機市場最旺的一年。也就是在這一年的3月,波導為進一步拓展市場,新設立了13家子公司,全國分公司達到41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