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因之四,內在的篩選系統(tǒng)

像中國人一樣思考 作者:張?;?/span>


值得欣賞的是,當一個中國人講話之前,他會使用一個經過多年造就而成的“內在篩選系統(tǒng)”把要說的話先過一遍。在幼年時期、學齡階段和剛剛步入社會的時候,他們便學會了保持沉默,嚴格遵守禮節(jié)和等級次序。受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影響,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將自己的觀點秘而不宣的性格。與西方人相反,即使有充分發(fā)言的機會,他們也只會慎重地透露一部分想法。

中國人需要在講話前想清楚的事情包括:

只能說“政治性正確的”--反之會造成麻煩;

長輩或上級問到再說;

從不多說--不然會被認為是傲慢、無禮、自大的;

自己的評論也可能被人用在自己身上,而對自己不利;

少說多聽以表示尊敬;

有更高一級領導或資深人士在場時,未得到許可不能發(fā)言;

在達成普遍共識前不做評論(不做“出頭的椽子”);

不露聲色(表情,語氣)才是正確的行為。

離譜的報喜不報憂

交流溝通中慎重的程度有時會變得離譜,最明顯的例子是沒人愿意傳達壞消息,很少人會直接與人對峙或反駁他人的觀點,也沒人愿意面對那些令人擔憂的難題。媒體大多只報道正面新聞,比如中國經濟又增長了多少的好消息。而國外媒體報刊上只有對中國的贊揚才會被翻譯并發(fā)表,而那些負面報道則被忽略。這種趨勢的后果之一是造成了現(xiàn)今一些中國青少年民族感的過度自我膨脹。    

在商業(yè)環(huán)境中,每當出現(xiàn)問題時中國人也不愿直接面對及時糾正,而往往掩飾問題直到無法補救的地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