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如果菩薩遇到一個強烈感覺自己不清凈的人,他知道再怎么向對方說明本具佛性的道理都沒有用。菩薩就會說:“你說得沒錯,你有個嚴重的問題,但它可以克服。你必須修特定的法來除去那些不凈,這樣你就能變得清凈了!”
這些不僅是善巧方便而已,它們也不會誤導別人,因為這一種清凈的模式,能幫助行者了解無垢也無凈的真正清凈。凈是相對于垢而存在的,究竟實相從來不曾垢染,因此也不可能被清凈。干凈與骯臟都不是衣服的真實本性,兩者都是無明迷惑,正如貪、嗔、癡與無貪、無嗔、無癡都同樣是迷惑。
然而,對于我們這些位于相對層次修行道上的人來說,拿干凈的衣服來作為真實衣服的模型,要比臟衣服來得適切。一旦除去了在相對層次上遮蔽衣服真正本性的污垢之后,就不再有衣服與污垢的二元分別,剩下的就只有衣服。就算在平常的想法中,當你買新衣的時候,由于衣服是那么新、那么平滑,你甚至不會去想它是干凈的還是臟的。等你穿過一陣子之后,衣服變臟、變皺了,似乎不那么好了;把衣服清洗過后,你想:“這才是衣服真正的樣子,和剛買的時候一樣!”你用干凈的衣服作為全新衣服的模型,但新衣服是超越臟與凈的。
因此,惑與不惑都不是佛性,佛性超越惑與不惑。但是我們?nèi)阅芸粗约赫f:“喔,我是多么愚癡啊,我必須得到一些智慧才行!我是多么執(zhí)著自我啊,一定要了悟無我才行!”就如同干凈的衣服一樣,不惑的狀況要比迷惑更正確、更接近究竟實相的模式。
不要忘記,不惑也只是個模型:真正的佛性不是由任何東西所產(chǎn)生的,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它超越了因和果。雖然說“我要修行以至成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正確地講,這就好比說“我要云走開太陽才能出來”一樣錯誤——不管有沒有云遮住,太陽都在那里,云不能影響太陽,但是卻能阻止你看到太陽——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