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現(xiàn)在,先暫時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響的總和,也許你應該考慮,從自我觀點所體驗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實、有什么價值。自我永遠覺得它的判斷、觀察和體驗都很重要,因此對每件事都小題大做,無法放松地任事情自然發(fā)展;而只有當自我經歷了許多困難后,才不會再小題大做。例如,自我可能決定,如果它表現(xiàn)得很冷靜、不生氣,別人就會很佩服它;為了這樣,它可能去尋找一些狀況,讓別人要求它幫忙,打擾它、侵犯它的領域,這些都是它認為很嚴重的事,目的就是要讓自我有機會說:“沒問題,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除非有件大事無法讓它假裝成小事,它才不會這樣說!這種情形并非是道德或倫理上的對錯與好壞,經過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問題都起自于從自我的觀點來看待每一件事,再把這些根本沒有實質的事物小題大做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質就是對于它自己的一種堅固和持續(xù)的感覺,還加上了一種持續(xù)的不安全感。對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應就是期待和恐懼,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懼是沒有窮盡的、難以滿足的、困惑的、有系統(tǒng)的、紊亂的、有次序的、邏輯的、瘋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guī)缀跄軌驅⑷魏问挛锒嫁D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為自己辯護,甚至應該摧毀自我的老師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滿了,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能夠進得去。雖然自我偽裝開放的態(tài)度,但真正的開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偽裝、模仿、代表,使別人相信以及減少個人色彩。

自我能夠天花亂墜地談“無我”,利用無我作為自己的裝飾——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為謙卑的表現(xiàn)而生起驕傲,為了感覺優(yōu)越而表現(xiàn)慈悲,教授佛法是為了感到學富五車,假裝慷慨的目的是為了夸耀財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偽裝大師,例如,當面臨嚴重威脅時,為了保護自己,自我就會很有技巧地穿著敵人的制服,也許出家或閉長關,而它會利用閉關這段期間去舔舐自己的傷口,出關之后變得更強壯、更狡猾。

從自我的觀點來看,成功或失敗,完全決定于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觀點來解釋某件事。佛陀所談的“成佛”,對自我來說,可以說是完全的失敗。因此,我們宣稱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從自我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更微妙、更宏偉的成功。

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個情況已經無可救藥了呢?并不是這樣的。這只是表示,因為愚昧,你錯誤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個你認為是自己的東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種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誤認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費一生來滿足它、讓它快樂,這樣的企圖才是唯一沒有希望的。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夢,否則無法逃出夢的陷阱一樣——要讓自己解脫,你必須明白自己的錯誤,然后從其中醒悟過來。事情就是這么簡單,也是這么復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