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氣象局的專業(yè)級攝影師劉曉林最鐘愛的照片之一,攝于2004年。據(jù)說他以此照獲得某個攝影大賽的獎項。一張很普通的照片,在他看來,一位氣象主持人需要有悲天憫人的心態(tài),沉靜中略含憂郁,是氣象主持人的精神氣質(zhì)
讓我非常詫異的是,在我們這個四季分明的氣候區(qū)域內(nèi),兩個最短暫的季節(jié),春天是被用來贊美的,秋天是被用來惆悵的,然而最漫長的冬和夏兩個季節(jié)(一般占全年2/3天數(shù))中卻很少被人們濃縮到成語中。
當然,人們對冬和夏的態(tài)度也存在巨大差異。貧與寒,幾乎隨意連用的近義詞,寒舍代表簡陋,寒窗代表艱辛,冷若冰霜代表疏遠。人們對于沒有供暖條件的冬天有著入骨的懼怕和排斥感,而那時候的夏天或許也不像今天這樣炎熱,成語中折射出的抱怨的聲音非常微弱。在氣候變暖、酷熱天氣經(jīng)常流行的現(xiàn)代社會,必將積累出更強烈的苦夏心態(tài),可能將有越來越多抱怨炎熱的格式語言問世。
在成語中,大霧并不是很負面的天氣現(xiàn)象。在古人眼里,景物在霧氣中若隱若現(xiàn),似乎具有一種別樣的意境,具有一種朦朧美。但是在高速公路和飛機航運愈加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大霧是看似溫柔的麻煩制造者,交通在大霧中是那樣的脆弱!而且大霧也是污染的載體,是污染加劇的誘因。生活方式的差異,直接影響到人們對于天氣現(xiàn)象的態(tài)度。
在中國的成語中,人們觀察最細膩、認識最深刻的,莫過于風。這也是季風國家的人們所積累的一種特有的天氣觀。從微風、清風、和風到疾風、狂風,風力和風向的差異,日常影響著人們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直接觀感。先人充分認識到了風充當著非常重要的先兆和引導作用。風吹所以草動,風起所以云涌,風平所以浪靜,歪風而導致邪氣,這些都體現(xiàn)了風所啟發(fā)的因果鏈條,而風也就成為氣勢和氣概的縮影,如“談笑風生”、“意氣風發(fā)”、“大風起兮云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