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手緊張之外,環(huán)境也與今天不能同日而語。當時制作節(jié)目的地方—聲像室一進大門是幾個文件柜充當著屏風功能,幾張黃色的大桌子依北墻圍成半圈,所有的設(shè)備都擺放在上面。播音間依南墻而置,制作、播音、審片都在這里完成,而這個播音間只有1平方米左右,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播音間,尚未考證(見圖1-7)。這還不算,那時聲像室沒有空調(diào)設(shè)備,夏天就只能多擺幾臺電扇。淑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們在播音前,先把一臺較小的電扇擺放在小播音間里,一直吹到需要配音的時候再把電扇請出去,然后就開始在小播音間里“面壁”。日復一日,直到新的演播室修建完成,這個1平方米的播音間才光榮“退休”。
1988年,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趙紅艷加入到天氣預報配音的隊伍當中(見圖1-8)。趙紅艷本身學的就是播音專業(yè),配音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樣,三個女士在80年代的后半段就全權(quán)代理了配音任務(wù)。
又過了兩年,那是1990年的初春,《天氣預報》多了一個富有磁性的男性聲音,他就是宋英杰(見圖1-9)。那時候,他還是中央氣象臺的一名年輕預報員,從事中期預報(即預報未來4~10天全國的天氣趨勢),節(jié)目對他來說僅僅是一個業(yè)務(wù)愛好而已,做配音只是在他下班后把天氣預報文稿以及從北京到澳門那30多個城市的預報規(guī)范地讀一遍,對一個學氣象出身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估計在當時他自己都預料不到,后來這個兼職還真成了他努力鉆研的職業(yè)。
24小時天氣預報圖之外的新面孔
還要從開播時說起,那時候24小時預報圖(見圖1-10)是整個節(jié)目的“當家花旦”,播報員就是圍繞著它說話的。時隔5年之后,觀眾看到了由衛(wèi)星拍攝的臺風動畫云圖。到了1986年,還增加了中國責任海區(qū)天氣預報(見圖1-11),為海上航運、捕撈、勘探進行氣象服務(wù)(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間新聞中播出);另外,云圖動畫著上了彩色(見圖1-12),夏天還增加了臺風預報圖(見圖1-13)。以那個年代的技術(shù)水平評價,天氣預報畫面還是非常具有視覺震撼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