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四點鐘左右,我們租了一輛吉普車駛往的的喀喀湖。汽車在擁擠不堪的車流里艱難地挪動,總算駛出了摩天大廈和貧民窟的
重重包圍,進入了視野開闊、空氣清新的高原平臺。
出城不遠先是荒涼的郊區(qū)和亂糟糟的棚戶區(qū),路旁排列著修車鋪和廢品場。離拉巴斯越遠,房屋就越少,后來就不見人煙了??諘?、無樹的大草原,高低起伏,一直綿延到天盡頭的科迪耶拉·里爾山的雪峰腳下,宛如一幅讓人永生難忘的、美麗的山水畫。但是,這個地方也給人一種離世之感,就像漂浮在云霧中的魔幻王國。
我們最終的目的地是蒂亞瓦納科。不過那天晚上我們打算到離的的喀喀湖南端不遠的懸崖峭壁上的科帕卡巴納鎮(zhèn)過夜。要到那個地方,得先在一個名叫提昆的小漁港搭乘臨時拼湊的汽車輪渡,走過一段細長的水路后,再沿著崎嶇狹窄的盤山公路,攀爬上陡峭的山坡,登上山脊。這時,天色已經(jīng)漸漸暗了下來。一幅對比鮮明的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腳下,隱沒在暮色中的湖水黑沉沉,浩渺無邊,遠處,參差的雪峰沐浴著耀眼的陽光,晶瑩閃亮。
的的喀喀湖一開始對我就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我知道它的海拔約為12500英尺,知道秘魯和玻利維亞的邊界線從湖中穿過,知道它長約138英里,寬約70英里,面積為3200平方英里。我還知道它很深,有些地方深達1000英尺,而且還擁有一段令人困惑的地質(zhì)變遷史。
下面就是的的喀喀湖的奧秘,以及一些可供參考的專家學者們的解答。
1.雖然現(xiàn)在它位于海拔逾2英里的高原之上,的的喀喀湖周圍地區(qū)卻散布著數(shù)以百萬噸計的海洋貝殼類化石。這表明整個高原平臺是在某個時期從海床抬升起來的,可能是形成南美洲大陸的那次地殼上升運動中的一個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海水攜帶著無數(shù)海洋生物被汲取上來,滯留在安第斯山脈上。(1)這次地殼運動被認為發(fā)生在大約一億年前。(2)
2.盡管這次地殼運動發(fā)生在那么久遠以前,的的喀喀湖中至今生存著“海洋魚類生物”。(3)換言之,雖然現(xiàn)在距離任何海洋至少都數(shù)百英里,它的魚類和貝殼類生物卻體現(xiàn)著許多海洋(而非淡水)生物的特點。漁網(wǎng)里打撈上來的千奇百怪的生物中,居然包括海馬?。?)不僅如此,如一位權(quán)威人士所言,“該湖的綠鉤蝦科類和其他類海洋生物毫無疑問地證明,此前某時期,該湖的水比現(xiàn)在咸,或者,更準確地說,該湖形成時的水來自海洋。當陸地隆起時,海水被堵截并滯留在安第斯山中?!保?)
3.最早形成的的喀喀湖的地殼運動我們就討論到此。的的喀喀湖形成后,這個“內(nèi)陸?!焙退車母咴脚_又經(jīng)歷過幾次引人注目的劇烈變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湖的大小曾發(fā)生過極大的改變。這從湖畔地面上隨處可見的古代湖岸線印跡就可以看出來。令人不解的是,這個湖岸線居然不是水平的,而是自北向南傾斜。湖的最北端高出湖面295英尺,而400英里外的南端,竟比現(xiàn)在的湖面還要低274英尺。(6)根據(jù)這個及其他許多證據(jù),地質(zhì)學家們推斷,高原平臺至今仍在上升,但并不平衡。北部高度的增加較南部多。這個進程與的的喀喀湖面高度改變關(guān)系不大(雖然這種改變確實發(fā)生過),而與該湖所在的整個高地的高度變化關(guān)系更為密切。(7)
4.重大的地質(zhì)變更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我們很難從這個角度解釋下面這個不可辯駁的事實:蒂亞瓦納科城曾是的的喀喀湖畔擁有多個大碼頭的港口。(8)問題是,蒂亞瓦納科城的廢墟現(xiàn)在被遺棄在湖南岸12英里外,比目前的湖岸線高出100多英尺。(9)這樣看來,自這座城市建立以后,必定發(fā)生過一兩件大事:要么是湖面大幅下沉,要么是蒂亞瓦納科所在的地面顯著抬升。
5.無論發(fā)生上述哪種情況,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這個地方經(jīng)歷過大規(guī)模的、劇烈的自然變遷。其中一些,如海底上升為高原平臺,當然發(fā)生在遙遠的地質(zhì)時代,在人類文明建立之前。而其他的則沒有那么遙遠,必定是在蒂亞瓦納科建城之后。(10)因此,現(xiàn)在的問題是:蒂亞瓦納科城是什么時候建立的?
正統(tǒng)的史學家的觀點是:這片廢墟不可能早于公元500年。(11)但也有另一種編年學,它雖然不被大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卻似乎更符合該地區(qū)地質(zhì)巨變的規(guī)模。根據(jù)數(shù)學和天文學計算,拉巴斯大學的亞瑟·波斯蘭斯基教授和波茨坦大學的羅爾夫·穆勒教授將蒂亞瓦納科城的主體建筑的日期追溯到公元前15000年(穆勒教授也向公認的馬丘比丘城的興建日期提出過挑戰(zhàn))。這一編年學還指出,公元前11000年前后,蒂亞瓦納科在一場自然災(zāi)難中遭到巨大的破壞,此后迅速遠離湖岸。(12)
我們將在本書的第十一章中探討波斯蘭斯基教授和穆勒教授的發(fā)現(xiàn)。他們的研究表明,偉大的安第斯山的蒂亞瓦納科城,在一團漆黑的史前歷史中,在最后的冰河時期的那些寒冷的日子里曾經(jīng)繁榮昌盛、輝煌一時。
第九章 過去和未來之王
在安第斯山旅行期間,我把一本講述維拉科查的傳說的書看了好幾遍。這本書是另一個版本,里面的故事流傳在的的喀喀湖畔的科勞地區(qū)。這里的人稱這位傳播文明的英雄和神祇叫蘇奴帕。
古時候蘇奴帕從北方來到高原平臺,和他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五個門徒。這個相貌威嚴、藍眼睛、大胡子的白人舉止穩(wěn)重,頭腦睿智,生活清苦。他苦口婆心地勸導(dǎo)人們戒除酗酒、多妻、動輒打架斗毆等惡習。(1)
他踏遍安第斯山區(qū),在那里建立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王國,傳授給百姓文明生活所需要的各種技藝。(2)一幫嫉妒陰險的家伙襲擊了他,使他受了重傷。
他們把他的圣體安放在一艘用燈心草扎的小船里,讓小船在的的喀喀湖上漂流。看啦……他立刻就飛駛而去,快得讓那伙謀害他的人膽戰(zhàn)心驚……因為湖里并沒有水流。這條船駛到了科恰班巴岸邊,也就是今天的狄斯瓜德羅河的地方。印第安人的傳說里講,這艘船靠岸時力量是如此之大,一頭撞出了狄斯瓜德羅河,以前那里是沒有這條河的。圣體落在水面上,一直漂到很遠很遠的阿里卡海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