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金兀術北撤受阻,金軍將領撻懶急忙派太一率軍支援。
此時的黃天蕩熱鬧非凡,金兀術駐軍長江南岸,韓世忠駐軍金山腳下,太一駐軍長江北岸,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韓世忠的水軍用的是海艦,優(yōu)點是船體高大,穩(wěn)定性好,攻擊力很強,缺點是借風力航行,如沒有風,則無法行動,容易受到攻擊。
金兀術正是利用宋艦的這一特點,在一個無風的日子,萬箭齊射,發(fā)動火攻,宋軍的艦船因無風而動彈不得,陷入火海,化為灰燼,宋軍幾乎是全軍覆沒,惟有韓世忠只身退回鎮(zhèn)江。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掃清障礙的金軍開始渡江北撤!
好一個黃天蕩,讓我差點把命喪!成功渡江的金兀術回頭一望,仍然心有余悸,自此再也不敢渡江南侵。
大宋總算是逃過一劫!
南歸!南歸!
金軍南侵,撻懶的軍隊也是主力之一。作為撻懶的手下,秦檜必然要隨金軍而行,而且撻懶也頗為器重秦檜,把他作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因為秦檜是南人,對南方的情況較為了解,所以撻懶把作為軍事參謀,兼任隨軍轉運使。
當然,這都是撻懶一廂情愿的,秦檜并未主動請纓,也未向金軍建言獻策。
此時的秦檜又能怎樣呢,盡管忠心于宋,可是現(xiàn)在自己是俘虜,人在金營,身不由己??!要知道當時宋廷官員投降金者甚眾。注意,請注意,這些人是“投降”,而秦檜是“被俘”,兩者之間性質極為不同!很多人都在為金賣命干活,充當攻宋主力,更有劉豫等叛賊,甘當兒皇帝,建立傀儡政權大齊,幫著金軍打宋!
相比這些變節(jié)之人,秦檜盡管為金所用,但并未充當金的走狗,狂咬大宋,而是心懷救國之心,積極謀劃南歸,同時,還通過與撻懶的接觸,了解到金廷內部并非團結,對宋問題意見分歧較大,以粘罕、兀術為首的人主張滅宋,而已撻懶為首的則主張存宋議和,只要宋稱臣,每年交納歲幣就可以了。
金人的矛盾,就是大宋的機會!
秦檜仔細分析了當前大宋所處的內外形勢,首先,在內部,金軍侵擾,政局不穩(wěn),盜賊蜂擁而起,給軍隊帶來很大負擔,既要抵御金軍,又要平息內亂,東突西奔,南攻北殺,本來戰(zhàn)斗力就差,經這么一折騰,戰(zhàn)斗力更是大打折扣。其次,金滅遼以來,對宋戰(zhàn)爭,勝多負少,心理優(yōu)勢很大,再加上俘虜二帝,更讓金人士氣高漲,另外由于金軍常年征戰(zhàn),軍隊實戰(zhàn)能力很強,宋軍一時難以招架其鋒芒。最后,縱觀歷史,自漢以來,朝代更替,都遵循一個規(guī)律:建國—興盛—衰落—滅亡,周而復始。而此事的宋已建國將近一百七十年,巔峰期已過,駛入下坡道,歷史還沒有哪個朝代在走下坡的時候,能夠創(chuàng)造奇跡,由弱變強,重新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東漢亡了,盡管有劉備蜀漢,但終未復興;西晉完了,盡管有東晉,但也只是東南一隅。當前宋所處形勢,與東晉有幾分相似。在此基礎上要想保住大宋江山,只能效仿東晉暫時穩(wěn)居東南,休養(yǎng)生息,積蓄力量,等金國鋒芒一過,內部必然生變,產生分裂,國力削弱,到那時,再發(fā)兵北伐,收復失地,也未嘗不可,這樣一來,或許能改創(chuàng)造歷史,改變規(guī)律!因此,要想實現(xiàn)這個宏偉計劃,必須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防守,好漢不吃眼前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暫時采取議和策略,穩(wěn)住局勢,讓宋不滅。第二步是對峙。就是休養(yǎng)生息,積蓄力量到一定程度,富國強兵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拒絕給金歲幣,跟金對峙。第三步是反攻。就是找準時機,趁金國出現(xiàn)內亂,局勢不穩(wěn)之時,揮師北上,一舉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