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四新文化運動:最為壯麗的精神日出(2)

五四三人行:一個時代的路標 作者:石鐘揚


在此舉國狂歡中,似乎唯有陳獨秀是個另類?!熬┲懈餍J辉率氖迨偶偃臁?,陳獨秀卻“臥病,不愿出門:一來是覺得此次協(xié)約戰(zhàn)勝德國,我中國毫未盡力,不便厚著臉來參與這慶祝盛典;二來是覺得此次協(xié)約國勝利,不盡歸功軍事。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慶祝協(xié)約國戰(zhàn)爭勝利,不如說是慶祝德國政治進步。至于提起那塊克林德碑,我更有無窮感慨,無限憂愁,所以不管門外如何熱鬧,只是縮著頭在家中翻閱閑書消遣。”

“閑書”未必,“消遣”也未必,他在查閱義和團與克林德碑的文獻,寫下了名文《克林德碑》。

庚子年(1900)義和團起,“以滅洋為幟”,“無故殺了德國公使克林德氏,各國聯軍打破了北京城,為須要中國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立一塊石碑,方肯罷休?!边@就是克林德碑。1918年11月11日宣告協(xié)約國戰(zhàn)勝德國,11月12日北京就推倒了國恥那象征的紀念碑。不久就在中央公園樹起了“公理戰(zhàn)勝”石坊。陳獨秀不大在意“克林德碑”的拆毀,而在思索著“我國民若是希望義和拳不再發(fā)生,討厭像克林德碑這樣可恥紀念物不再豎立,到底是向那條道路而行才好呢?”因為“現在世界上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向共和的科學的無神的光明道路,一條是向專制的迷信的神權的黑暗道路”。陳獨秀:《克林德碑》(1918年第11月15日),《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第409、419頁。盡管他也希望公理戰(zhàn)勝強權,他也曾稱贊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提出的十四條和平意見,稱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大好人,”但他很快發(fā)現威爾遜不過是“威大炮”,他的十四條“多半是不可實行的理想”。事態(tài)的發(fā)展果不出所料。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開幕,和會議題本是簽訂對德和約,建立戰(zhàn)后世界和平;而實際成了戰(zhàn)勝國中列強重新分割世界的會議。把持會議的英、法、美等國代表不顧中國代表陸征祥、顧維鈞等的一再要求,悍然決定將德國在山東青島的一切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維護那不平等的“二十一條”。

這個結果讓昨日還在狂歡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驚詫不已。如許德珩所說:“大家眼巴巴地企望著巴黎和會能夠給我們一個‘公理戰(zhàn)勝’,哪曉得奢望的結果是失望。”許德珩:《五四運動六十周年》《五四運動回憶錄》(續(xù)編)第51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11月版。胡適描繪了中國學生從慶典到反抗的邏輯線索:“數萬學生結隊游行……手執(zhí)紅燈,高呼口號,不可謂非中國教育界第一創(chuàng)舉。影響所及,遂為以后的五四運動下一種子;故雖謂五四運動直接發(fā)源于此次五六萬人的轟轟烈烈的大游行,亦無不可?!焙m:《五四運動紀念》,《胡適全集》第21卷第364頁。至少在組織模式上為后來的學生運動提供了范例。胡適后來進而說,當年蔡元培這些“威爾遜主義麻醉之下的樂觀者”帶動“一般天真爛漫的青年學生也跟著他們渴望那奇跡的來臨”,一旦絕望,“這個大打擊是青年人受不住的。他們的熱血噴涌了”,結果就是“一個壯烈的愛國運動。”胡適:《紀念“五四”》。

更何況此前,“一九一八年五月,留日學生因抗議中日軍事秘密協(xié)定舉行集會,遭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殘酷鎮(zhèn)壓,全體留日學生反抗這種暴行,罷課回國。這件事立即引起北京學生的積極反響,5月21日,北大、高師等學校二千多人為之多發(fā)動示威請愿”?!斑@是中國學生第一次的游行請愿運動,為五四運動的前奏”。許德珩:《五四運動六十周年》。

羅志田說,對巴黎和會從渴望到絕望,“揭示出‘五四’前中國政治走向的一個特點,即內外纏結:先是朝野群趨巴黎,思想、政治的重心外傾;旋由外轉回內,輿論開始追索‘賣國賊’,便是一個明顯的轉折?!绷_志田:《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第4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按,此節(jié)對羅氏大著中《希望與失望的轉折:五四運動前一年》多有借鑒。五四運動集中攻擊的三個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就是輿論“人肉搜索”所致。五四運動前夕的4月11日,全國和平聯合會在上海討論山東問題,力爭收回青島。這天駐日公使章宗祥從日本回國,“三百多中國留學生趕到(東京)車站,大叫賣國賊,把上面寫了‘賣國賊’、‘礦山鐵道盡斷送外人’、‘禍國’的白旗,雪片似的向車中擲去,把(這)一位公使的夫人嚇得哭了?!弊屨伦谙轭A嘗五四運動的滋味。陳獨秀聞訊,大加嘲弄:“其實章宗祥他很有‘笑罵由他笑罵’的度量,只苦了他的夫人。留學生何必這樣惡作??!”這是陳獨秀4月27日發(fā)在《每周評論》第19期上“隨感錄”《苦了章宗祥的夫人》,同一天他還發(fā)了《怎么商團又要“罵曹”(汝霖)》、《陸宗輿到底是哪國的人》,給曹、章、陸三個賣國賊一一畫像。他們就是“親日派的四大金剛”中前三名。這實際為五四運動鎖定了主要革命對象。

二、1917年初:蔡元培出長北大

從1918年到1919年,中國學生經歷了從歡呼公理到抗議強權的轉變。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1918年狂歡慶典情緒相似,兩者之間且有著深刻的邏輯聯系,而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就是那邏輯鎖鏈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講過1918年,再看1917年。1917年是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鐵三角組合之年。這可是歷史性的組合??!從1917年到1919年,是更為深刻的思想與精神的扭結。而1917年的第一個鏡頭應當是蔡元培出長北大。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紛飛,黃沙撲面。一輛四輪馬車駛進北京大學的校門,徐徐穿過校園內的馬路。這時,早有兩排校工恭恭敬敬地站在兩側,向這位剛剛被任命為北大校長的傳奇人物蔡元培鞠躬致敬。新校長身材矮小,行動沉穩(wěn),一身中式服裝,氣度謙和地走下馬車,摘下禮帽,鄭重其事地向這些校工們鞠躬回禮。在場的許多人都驚呆了:這在北大是從所未有過的事情。北大--國內唯一的一所國立大學,校長是內閣大臣的待遇,何曾把校工放在眼里。今天的新校長怎么了?

蔡元培是由教育部長范源濂專電敦請,總統(tǒng)黎元洪親自任命的校長。范部長的電文措詞非常考究,字里行間流淌著恭謙:

國事漸平,教育宜急。現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師表人倫。海內人士,咸深景仰。用箋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歸國,以慰瞻望。啟行在即,先祈電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