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老之壁(3)

龍鳳之國 作者:(日)陳舜臣


 儒者在宮廷只被當做主持儀式的專職官員。儒學原本應(yīng)以治國平天下為目標,是具有實踐性的政治學問。盡管如此,當時也不允許儒者涉足重要的政治領(lǐng)域。儒者教皇太子讀書寫字,只不過是教育家而已,想必他們會感到無奈吧。

    武帝覺察到儒者的無奈心態(tài),并且已看出儒教具有廣闊的前景。武帝雖沒有接觸民眾,但他是想象力豐富的人物。

    “已經(jīng)與父親和祖父時代不同了。如時代變了,施政方針也必須改變,總是恪守無為自然的黃老之道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武帝這么思考著。

    值得慶幸的是,經(jīng)過文帝、景帝兩代,積累的財寶充滿國庫,銀兩不計其數(shù),谷物滿倉無處可藏。如武帝想開拓什么新事業(yè),有充裕的軍事財力做后盾。

    “必須有所建樹。”

    年輕的內(nèi)心想到的是行動。

    國家有機構(gòu)、行政、法制、經(jīng)濟、國防、產(chǎn)業(yè)、倫理、秩序?!谛聲r代,所有的東西應(yīng)追求嶄新的形式,并希望將上述各項也納入新形式中。

    武帝所憧憬的新時代,實際上是中國的誕生。

    功罪暫且不論,從武帝時代以后的兩千年,到封建中國因鴉片戰(zhàn)爭崩潰,社會持續(xù)保持著與武帝時代相同的結(jié)構(gòu)。在兩千年間基本上沒有發(fā)生多大變化,這是令人震驚的停滯。

    秦朝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由漢帝國繼承,在武帝時代使其完成,并將其延續(xù)到19世紀。為順應(yīng)社會發(fā)展趨勢,人們期待強大力量的出現(xiàn),涌現(xiàn)出的杰出人物支撐了兩千年。

    制定理想的模式,并將一切強行納入其中,只有這種積極的儒學才是杰出人物所選擇的理想武器。武帝能支配封建國家的形式,且超越了王朝更替,面向未來長久維持下去,都是因為發(fā)揮了儒學的巨大威力。

    血氣方剛的少年武帝,在登基第一年的建元元年十月,召集群臣,讓眾人舉薦賢良、公正、直言、極諫的人士。

    從太子時代起,武帝就喜愛儒學,這在朝廷大臣中人人皆知。

    “今后是儒者的時代?!?/p>

    很快,就不斷出現(xiàn)了迎合者。

    “申、商、韓非、蘇秦等言論擾亂國政,鉆研這種學問之輩,請準予罷免?!?/p>

    丞相這么上奏,其意為只能任用儒者。丞相已覺察出武帝這種心情。

    成為御史大夫的趙綰建議在城南修建“明堂”,即為孟子所稱的“王者之堂”。在儒家的理想中,政治和禮樂中心被視為神圣的場所。他還推薦了自己的老師申培。

    申培受到最高禮遇,他從遙遠的魯(山東省)被召到國都長安。據(jù)《漢書》記載,使者帶著“束帛加璧”的禮物,用“安車蒲輪”前去迎接,這是指用蒲葉裹著車輪,以減少顛簸的貴賓車。《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有關(guān)于“安車駟馬”的記載,其意為由四匹馬所駕轅的車,這與特制的專車沒有多少區(qū)別。

    就這樣,武帝打算著手進行新體制的準備。在他周圍,開始形成有學者參與的新官僚集團。

    可在宮廷中,即使皇帝下旨意,也有令他無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皇帝的祖母竇太后。她把17歲的孫子當成孩子看待,她認為武帝熱衷于新思想,是不能依靠的小毛孩——即使已登基,把一切交給他也是危險的。

    竇太后酷愛黃帝、老子之言。丈夫文帝在位時,她已雙目失明,這使她變得更加固執(zhí)。丈夫死后到了兒子景帝時代,竇太后強制家族成員閱讀“黃老”。這沒有什么理由,只是無論如何必須照辦的一種狂熱信徒心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