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幕 科舉:萬春園里誤春期(5)

納蘭容若詞傳 作者:蘇纓



  
  往往越是貧寒出身的人,功利心就越強,對這些世俗的智慧就越發(fā)看重,成德卻不同,他早已經習慣了高門顯貴的生活,他不需要維系人脈,他不需要謹小慎微地在這種場合上看人眼色。他就是他,就是他自己,純真地被漢人的學問陶醉著,純真地向往著更高明的學問、崇拜著更淵深的學者。
  
  這次宴會,成德給徐乾學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而在三天之后,成德單獨上徐府拜訪,更使十八歲的成德久久為之心旌蕩漾,終于給徐乾學寫了這樣一封長信,字里行間滿是掩飾不住的激動:
  
  某以詮才末學,年未弱冠,出應科舉之試,不意獲受知于鉅公大人,廁名賢書。榜發(fā)之日,隨諸生后端拜堂下,仰瞻風采,心神肅然。既而屢賜延接,引之函丈之側,溫溫乎其貌,諄諄乎其訓詞,又如日坐春風令人神馳。由是入而告于親曰:吾幸得師矣!出而告于友曰:吾幸得師矣!即夢寐之間,欣欣私喜曰:吾真得師矣!
  
  夫師豈易言哉!古人重在三之誼,并之于君親。言親生之,師成之,君用而行之,其恩義一也。然某竊謂師道至今日亦稍雜矣。古之患,患人不知有師;今之患,患人知有師而究不知有師。夫師者,以學術為吾師也,以道德為吾師也。今之人謾曰:師耳,師耳,于塾則有師,于郡縣長吏則有師,于鄉(xiāng)試之舉主則有師,于省試之舉主則有師,甚而權勢祿位之所在則亦有師。進而問所謂學術也,文章也,道德也,弟子固不以是求之師,師亦不以是求之弟子。然則師之為師,將謹謹在奉羔、贄雁、納履、執(zhí)杖之文也哉!
  
  洙泗以上無論矣。唐必有昌黎而后李翱、皇甫湜輩肯事之為師。宋必有程朱而后楊時、游酢、黃干輩肯事之為師。夫學術、文章、道德,罕有能兼之者,得其一已可以為師。今先生不止得其一也。文章不遜于昌黎,學術、道德必本于洛閩,固兼舉其三矣,而又為某鄉(xiāng)試之舉主,是為師生之道無乎不備,而某能不沾沾自喜乎?
  
  先生每進諸弟子于庭,示之以六經之微旨,潤之以諸子百家之芬芳,且勉之以立身行己之誼。一日進誨某曰:為臣貴有勿欺之忠。某退而自思,以為少年新進,未有官守,勿欺在心,何裨于用,先生何乃以責某也?及退而讀《宋史》,寇準年十九,等第時崇尚老成,罷遣年少者?;蚪讨瞿?。準不肯曰:吾初進取,何敢欺君。又晏殊同年召試,見試題曰:臣曾有作,乞別命題,雖易構文,不敢欺君。然后知所謂勿欺者隨地可以自盡。先生固因某之少年新進而親切誨之也,某即愚不肖敢不厚自砥礪奮發(fā),以庶幾無負大君子之教育哉!承示宋元諸家經解,俱時師所未見,某當曉夜窮研,以副明訓。其余諸書,尚望次第以授,俾得卒業(yè)焉。
  
  --《上座主徐健庵先生書》
  
  看得出來,成德已經被徐乾學的大儒之風徹底迷醉了。他忙不迭地告訴父母:“吾幸得師矣!”同樣的話,又忙不迭地告訴所有的朋友,就連在夢寐之間也常常為“吾幸得師矣”而欣然笑醒。
  
  有了老師,這是什么很要緊的事嗎?--成德在信里說,師之道,今天和古代有了太大的不同。今天提起老師,私塾里的教書先生是老師,考試的主考官是老師,學生們向老師學習,要么是學習科舉考試的技術,要么是搭建人脈以圖日后的關照,老師自然也就不那么崇高了。但古人把君、親、師三者并列,認為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人倫,父母有養(yǎng)育之恩,老師有成人之恩,君主有使人才得以施展之恩。
  
  遙想古人,唐朝先有了大儒韓愈,之后才有李翱、皇甫湜這樣的大賢甘心作他的學生,宋朝先有程頤、朱熹,之后才有楊時、游酢這樣的人才愿意以師事之。古代的師道,道德、文章、學術,三者并重,今天已經很難見到這樣的古風了。只有這幾天在徐先生面前,才真正感受到了古代的師道,真是令人心馳神往。
  
  成德回憶這幾天里徐乾學對自己的提點,徐乾學叮囑他“為臣貴有勿欺之忠”,成德一開始并不明白這話的意思。是呀,這話應當是對朝廷大臣說的,可自己雖然中了舉人,卻還不過是一介布衣,何來臣道可談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