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桃夭:我們今天的《婚禮進行曲》

詩經(jīng)是一枚月亮 作者:沈文婷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1=

不知《桃夭》的年紀(jì)便知“逃之夭夭”。

那時還在讀書,遇上不喜歡聽的課時,便邀約上一兩個同道好友,從教室的后門“逃之夭夭”。真真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跟隨一只螞蟻,仰望一片云彩,都足以打發(fā)掉一個午后的全部時光。

漸漸地,在父母眼中的閑書里懂得了“逃之夭夭”本為“桃之夭夭”,而桃之夭夭又正是我彼時的年紀(jì),小女子的瘦心一下子就豐盈起來。無人經(jīng)過的窗口,多了一個對鏡顧盼的身影--這樣一副素面,可是書上言及的“桃之夭夭”?

后來,認識了一個馬來西亞的小伙子,普通的個子,普通的五官,卻掛了一臉明朗的笑容站在臺上大聲歌唱:“桃花朵朵開……”不懂音樂的我,突然就覺得《桃夭》也該是一首歌,歌詞是這樣的:

桃花盛開朵朵艷,桃林內(nèi)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

桃花盛開朵朵艷,桃子枝頭春風(fēng)羨;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樂癲癲。

桃花盛開朵朵艷,桃葉伸展綠眷眷;這位姑娘要出嫁,家庭幸福樂歡歡。

一場盛大的婚禮,一對碧玉般的新人,在牽手走過紅地毯的時候,唱響這樣一首歌曲,恐怕是再適合不過的--我們希望他們能相敬如賓、早生貴子、家庭和睦……關(guān)于婚姻的一切,在這一刻得到了透徹的祝福。

《桃夭》,在當(dāng)年,或許就是我們今天的《婚禮進行曲》。

=2=

桃之三處,女之三德。

《桃夭》的作者應(yīng)該是極懂得種植桃花,也甚懂得欣賞女子的,不然不會將這兩者的共同之處拿捏得這樣準(zhǔn)確且巧妙。百姓田間,再沒有什么花兒能像桃花這般花色艷麗、果實豐碩、枝繁葉茂。男子求妻,要的也不過就是貌美人賢、能生養(yǎng)、懂持家?!短邑病分蛔儞Q了幾個字,便將其中的玄妙一揭而盡。一寫“花”,旨在說美貌的重要;二寫“實”,是在講傳宗的意義;三寫“葉”,則是告知天下女子要將自己種種的“好”盡散開來,才能興家旺夫。新婚、育子、治家,一個女人的三段時光就是一段花期的來去。這是歷史對一個女人的最終定位。

后人用“桃夭新婦”來形容年輕而貌美的新婚女子,用“桃夭之化”來形容男女完婚之禮。足見這詩的影響之大。

關(guān)于《桃夭》,我始終有一個猜想:這會不會是桃花夫人的婚慶之歌?

今人多知道桃花夫人是春秋時期息侯的夫人,因其面若桃花、驚艷天下而得名“桃花夫人”;卻少有人知道桃花夫人生性喜歡桃花,得名并非只因美麗那樣簡單。那一年,息夫人在桃園中觀賞桃花,息侯伴其左右,美人賞花,君子觀美。突然有侍從來報,說是有要事啟稟,息侯不得不稍事離開,待回來時,卻發(fā)現(xiàn)不見了夫人。一尋不見,二尋不著,息侯不免有些焦急,問過侍女,幾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夫人就在園中”。侍女見息侯百尋不得其果,就偷偷地指給他看--息夫人身著青枝綠衣,面若粉桃花開,穿行在桃林之中,活脫脫一幅花神入凡的曼妙畫卷。息侯看得如醉如癡,脫口贊道:“夫人之美,就像一朵盛開的桃花!”自此,“桃花夫人”的美稱便傳揚開來。

而彼時《桃夭》已開始成為一首流行的詩歌,那么息夫人嫁給息侯時,一路幾百里不絕于途的歌聲會不會就是《桃夭》呢?

=3=

據(jù)說“桃花運”一詞就是出自《桃夭》。不論從哪方面材料中考究,“桃花運”都無法與《桃夭》撇開來講。“既和周公之禮,又符桃夭之詩”,就是出典這里。

我們都知道“桃花運”這個詞語原是算命術(shù)語。具體的講解就不在此贅述了。我們要講的是《桃夭》之后一個關(guān)于絳娘與崔護的愛情故事。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甚至學(xué)齡前兒童也能搖頭晃腦煞有介事地流暢背誦上來。然而我們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簡單來說故事。崔護苦讀半日,見春光撩人,便放下書本出城散步,后無意中踏進一片桃林,為桃花所吸引。于林中見一戶人家,便前去討水喝。原本以為開門的定是一老農(nóng),卻不想是一妙齡少女,且生得清雅脫俗,不免一驚。后交往數(shù)語,心生好感。而且少女家中盡是墨香,兩人眉來眼去可天色已暗,便約好了再見。待崔護再去尋這位叫絳娘的少女時,昔日小屋已上鎖,崔護思念心切,許久終于敲開茅屋,老人一句“你殺死了她”,才讓崔護獲悉,自己朝思暮想的絳娘在對自己的思念中死去。崔護撲于絳娘遺體上痛哭,絳娘竟活了過來。后終于成就美事。

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jié)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這應(yīng)該是“桃花運”一詞的突破性的發(fā)展了。

專業(yè)點來講,“花癡”是相對于女人講的,而“桃花運”是相對于男人而言的。女人喻花,千古不移。男人走桃花運,或多或少還得感謝這一首《桃夭》。

可是隨著時代車輪的高速狂奔,桃花運也被用在了女人身上。街頭巷尾時常會聽到有女子相互吹捧著什么時來運轉(zhuǎn),撞見自己的桃花運了。然后便把近日所見帥哥盡數(shù)抖落一個底朝天,滿臉的春風(fēng)得意春花浪漫。

如果不是把“桃花運”當(dāng)成一次飛來艷福,無所謂上心不上心,那以這樣走“桃花運”的女子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是輕浮了些,但是這輕浮最少不會帶來殃及性命般的痛苦。而如果是付出真心,突然走運,一剎那撞上自己的白馬王子,桃花運來,那可是必得三思而后行的。

有人說,其實期盼桃花運的女人都是傻子,因為很多時候,桃花運對男人來說就是“獵艷”,是一次炫耀;而對女人來說就是一顆抹了毒藥的糖,看似甜美,實則意味著不幸。

這種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大凡撞上“桃花運”的女子,都會在一時間做出出格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糊涂事。女人的桃花運,常常是來不及思考的,甚至不懂這桃花運對女人而言,是不能單方面的。男人的桃花運可以是單方面的付出,是一場獵艷行為。而女人對桃花運的來襲,都是抱定了花好月圓的。也就是說,女人的桃花運必得走到《桃夭》這一步??墒牵恰疤一凶印倍鄶?shù)都在處心積慮地尋找自己的桃花林,如果正好找的是你,那皆大歡喜??墒峭?,世間情百樣錯,都錯在不是對的人身上。

所以,女人最好不要談桃花運。

=4=

女作家王安憶有一部作品,名字便叫做《桃之夭夭》。

小說記載了一個命途多舛的上海女子郁曉秋在生活的夾縫中由小女孩成長為女人的故事。她出生在一個毫無愛意可言的家庭,身為戲子的母親、身份不明的父親、形同陌路的同母異父的兄姐……盡管沒有得到生活的寵愛,但她還是像桃花般在自己的春天里悄然盛開。當(dāng)她以少女的身姿走過古老的弄堂時,男人垂涎的目光和女人妒忌的眼神無時無刻不跟隨在她的身后。

她對這些邪念渾然不覺,一顆少女的心全部傾注在同班同學(xué)何民偉身上。年輕的愛總是無比勇敢與堅定的,他們經(jīng)歷了下鄉(xiāng)、返城和不被親人祝福的戀愛,郁曉秋仍然不退縮。她的奉獻換來的不是同樣的堅守,而是愛人的退卻,何民偉娶了自己不愛但被家人接受的女人。如同路人的姐姐在難產(chǎn)中過世,姐夫在讀研究生,郁曉秋擔(dān)負起了照顧小外甥的責(zé)任,在姐姐公婆的撮合下,她最終嫁給了姐夫。所幸的是,這一次,她得到了溫暖和愛。

《桃之夭夭》相較于《桃夭》,太煙火,也太凄涼。合上書的一剎那,我不由得懷疑自己對《桃夭》的理解根本是錯的。思之三日,再讀《桃之夭夭》與《桃夭》,又思量許久,才恍然。

《桃夭》是首婚慶之歌,這點毋庸置疑;《桃之夭夭》卻是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在講述這場婚禮的前后姻緣。十四歲上的郁曉秋也曾是桃夭般的女子,盡管初戀沒有祝福,但愛情還是如約而來,開滿整個青春。只是,再香郁的桃花也有落期,所以命運安排她離開一種過去,并指引給她更切實的未來。波瀾不驚的旅途看似乏味,走進,并非全然了無生趣。一朵桃花終會結(jié)出惠美的果實,也終會擁有一片自己的桃林。

還記得舊時的電影中,常常可以看見一個兒女雙全的老婦人在為新嫁娘篦頭,嘴里還念念有詞: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fā)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biāo)齊。

凡塵的生活,求的也就是這般的俗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