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文館的經(jīng)濟生活(10)

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 作者:陳明遠


1906年圣約翰大學正式設置文、理、醫(yī)、神4個學院。1907年圣約翰大學首批畢業(yè)生6名,其中4人獲文學士學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在中國本土獲得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士學位。注:1899年,北洋大學堂有了第一批大學畢業(yè)生。參看本書第三章。

由于圣約翰大學在美國注冊,該校獲得學士學位的畢業(yè)生很容易進入美國大學深造。耶魯大學不要求考試就可接收圣約翰的學生攻讀研究生,哈佛、哥倫比亞、康乃爾、芝加哥、賓州等大學也愿意接收圣約翰的學生進入他們學校讀本科高年級。1907年至1908年,有30多名圣約翰的畢業(yè)生在美國留學,10多名在英國留學。

后來圣約翰大學又設工學院,并附設研究院和附屬高中。到1913年時,全校學生人數(shù)達到500人,其中1/4的學生在大學部學習。教師人數(shù)也增加到40名。1918年圣約翰大學把中學部分出去,成為獨立的教會大學。1920年學生達到250多人。圣約翰大學培養(yǎng)出了顧維鈞、宋子文、林語堂、鄒韜奮、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潘序倫、施肇基、王正廷、經(jīng)叔平等人才,他們大多出身富裕家庭,成就則遠超父輩。復旦大學歷史系王立誠教授在《美國文化滲透與近代中國教育》中說:“這些學校培養(yǎng)了一批自由知識分子,或者說自由職業(yè)者?!?/span>

1899年,美國在華宣教團決議在蘇州創(chuàng)設一所大學,并提出將蘇州的博習書院、中西書院和上海的中西書院加以合并,因蘇州古稱東吳,便將這所大學命名為“東吳大學”。19013月正式開學,林樂知為董事長,孫樂文為校長。四所公立大學的創(chuàng)辦

清末我國誕生了四所國立大學:一、北洋大學堂,1895年創(chuàng)辦,大學部(工科,法科)同年設立,民國后更名北洋大學校,后來改稱天津大學;二、上海南洋公學,1896年創(chuàng)辦,上院(即本科大學)到1909年初具規(guī)模,即交通大學的前身;三、京師大學堂,1898年創(chuàng)辦,分科大學1910年正式招生,民國后更名北京大學校;四、山西大學堂,1902年由中西合作創(chuàng)辦,分設“中學專齋”中等科與“西學專齋”預科,自1906年先后設立高等科和本科,民國后更名山西大學校。

1903年,根據(jù)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須設有三科方能稱為大學堂的規(guī)定,其他各省都遵章將學堂改為高等學堂,全國僅有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堂、山西大學堂正式稱為大學堂。1909年上海南洋公學上院(即本科大學)初具規(guī)模。所以可認為清末實際上有了四所大學設立。

附帶說明一下,當時清華學堂乃是在 1909年初,滿清政府(所謂“大清帝國”)利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簡稱庚款)設立的屬于外務部的“游美肄業(yè)館(游美學務處)”,到1924年籌備大學部,1928年才正式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過去認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是我國最早的大學,這一說法并不正確。天津北洋大學堂、上海南洋公學都比它早,而且比它更接近現(xiàn)代化;山西大學堂比它晚些,但另有特色。四所大學堂都創(chuàng)辦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是維新運動的組成部分。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一文中痛心疾首地指出:“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币浴讹嫳液霞<返?/span>1冊,卷1

1895417《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促進了學制改革的步伐。沿海通商口岸天津和上海兩地首先行動起來。半年后,盛宣懷奏準在天津創(chuàng)辦北洋大學堂。成立于189511月,初名“北洋西學學堂”,英文名稱為 Tientsin  University ,即天津大學。仿照西方學制,分設頭等學堂(大學本科)與二等學堂(大學預科),乃是中國最早的大學,比京師大學堂早成立3年。

盛宣懷(18441916)生于江蘇武進,屬于我國第一代實業(yè)家。6歲入私塾,23歲考中秀才,次年襄辦陜西甘肅后路梁臺。1870年他26歲時,成為洋務派大臣李鴻章的幕僚,頗受器重。但是他三次鄉(xiāng)試都沒有考上“舉人”,于是對科舉功名絕望,全心投入“洋務”。1873年以后歷任輪船招商局會辦、上海電報局總辦、華盛紡織總廠督辦等。盛宣懷經(jīng)營實業(yè)多年,每當看到各項實業(yè)的興辦、新政的實施,甚至外交、海關等要害部門,都要聘用外人經(jīng)管“洋務”,他總是于心不安。盛宣懷深感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后、科技人才的匱乏,認識到“興學樹人,為當務之急”,于是致力于創(chuàng)辦新式教育。1895年,他主管天津海關道,就奏準設立天津中西學堂(后來正式改名為北洋大學堂),這是中國人自行創(chuàng)辦高等教育的開始。北洋大學堂采用了美國耶魯、哈佛大學的模式。天津北洋大學堂的學習條件

1895年北洋大學堂創(chuàng)辦后,學生一切費用全免,書籍、紙張、筆墨以及食宿費都由國家供給。此外,每月還發(fā)給學生膏火費白銀17兩不等,隨年級的升高而增長(每兩白銀合1415 銀圓 )。主要原因是當時社會大多數(shù)讀書人仍視科舉為正途,對所謂“西學”不大承認。所以盛宣懷在創(chuàng)辦時即規(guī)定對學生一定要給予較高的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報考,以保證教學質量。10年后(1905年)隨著科舉制度廢除,學習西學風氣的逐漸推廣,發(fā)給學生的膏火費也就越來越少了。

初創(chuàng)時期,招生的地區(qū),主要是江浙、兩廣、河北及天津等。家庭經(jīng)濟情況多為中產(chǎn)或下層,多數(shù)學生經(jīng)濟并不富裕,家里能供應的費用很少。北洋大學堂因系官辦,經(jīng)費充裕,一切學習費用、食宿均由學校供給,每月發(fā)給膏火費。為鼓勵學生讀書,舉行月考、季考,對成績優(yōu)良的前幾名給予獎賞。

老校友回憶,當時學生平均年齡較大,功課特緊。此外,北洋大學堂的生活還有兩個特點:一是統(tǒng)艙式的宿舍,二是自己組織“膳團”。

別的學校,住宿條件都是幾個學生共一間,而北洋大學堂是幾十人共一大間,卻又分割成一人一小間。原來那時北洋大學堂的宿舍,是就武庫(軍械庫)改建的,類似大輪船的“統(tǒng)艙”。兩排長方形平房,四面有窗,向南中間開一大門。平房內部,用6尺多高的木板或板墻,分隔成若干約6尺寬、5尺深的小房間,用藍布簾隔開,中置一走廊。每間向著布簾置一木床,床前成直角置一書桌,而在兩間之壁,開洞置一電燈(再早為一盞油燈)做照明之用。除靠在窗前走廊的一排外,白天非用電燈不可。一大間的中間是起坐處,中置一大火爐,因為板壁并不到頂,此爐使全宿舍溫暖而有余。另外,有空屋子作為盥洗間。初進學校的一定得住“黑間”,就是光線陰暗處,年級漸高,方可遷住較好的臨窗房間。在自修或就睡時,把布簾拉上,就沒人擾亂。白天圍聚在起坐處,又如一家人。

北洋學生的膳食,最早由學校統(tǒng)一辦理,后來交學生自己組織“膳團”經(jīng)營。即他們可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和經(jīng)濟條件自行組合。每設一膳團,其房屋、桌凳、鍋灶、水電以及司廚、采購等,均由學校供給。

北洋學生勤奮好學,刻苦讀書。每日上下午有8小時在課堂,晚間3小時自修。課程緊、作業(yè)多,星期日學生多半還要讀書;校址遠離鬧市,學生幾乎不進市區(qū)游逛,都是專心求學,對每門功課認真鉆研。有些學生家在天津,離校不遠,但因潛心苦讀,往往一個學期也只回家兩三次。

因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素質高,受重視。1899年,北洋大學堂有了第一批大學畢業(yè)生。中國第一張大學文憑(欽字第壹號)的獲得者,就是畢業(yè)于北洋大學堂法律學門的王寵惠,后來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他的哥哥王寵佑,也于同期從北洋采礦冶金學門畢業(yè)。

宣統(tǒng)二年(1910)清廷委派大臣張亨嘉、陳寶琛會考北洋大學堂畢業(yè)學生,列出最優(yōu)等3名,優(yōu)等8名,中等4名。北洋大學堂始終以重質不重量的作風,蜚聲于世。

成批的北洋大學堂優(yōu)等生,直接進入美國大學深造。北洋大學堂的教師待遇

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全部經(jīng)費由國家撥款。僅頭等學堂每年所需經(jīng)費就達白銀4萬兩左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