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文館的經(jīng)濟生活(4)

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 作者:陳明遠


《匯報》每期售價10文銅錢,外埠加2文。

但《匯報》的言論遭到官方非議,不久便改版,后來更名《益報》,1875年12月???。

接踵而來的是《新報》,于1876年11月23日創(chuàng)刊。資金也是1萬兩白銀,分200股,每股50兩。入股者多半是在上海的各口岸商人,以上海監(jiān)管洋務的“道臺”為后盾。名為商辦,實質(zhì)上官商結(jié)合。自稱為適應“入仕經(jīng)商”的需要,協(xié)辦洋務,“以期中外一家,同軌同文”。印行6年以后,新任的上海道臺不愿續(xù)辦,1882年2月???。近代第一份白話報刊--《民報》

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有了把白話文運用于新聞評論和報道的嘗試。

上海申報館于1876年3月30日開始附出《民報》,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份白話報刊。作為通俗小報,它以社會底層老百姓為對象。創(chuàng)刊后,《申報》曾為它連登3天“新出新報紙招人代為分售”的啟事:啟者本館茲將增出一報,欲請人代為發(fā)賣。此報專為民間所設,故字句俱如尋常說話。每句及人名、地名盡行標明,庶幾稍識字者便于解釋。每逢禮拜二、四、六發(fā)一張,在本埠僅取價錢五文,外埠六文,今于初五日即禮拜四就可出售。第一日奉送不取價錢。如有在上海欲承辦代賣者,請來本館面議。上海英文版的《字林西報》對它評介如下:我們已經(jīng)看到申報館印行的一種新報的創(chuàng)刊號,它名叫《民報》,此報的特點是用通俗文字寫的,而力求使讀者易于了解其內(nèi)涵。舉例來說,每句之末都空出一格、人名及地名分別用直線和點線標于其旁。只消讀過兩年書的華人,便能閱讀此報,而其定價僅取銅錢五文,當能深入《申報》所不能達到的階級和店員勞工之類,該報隔日發(fā)行一次。轉(zhuǎn)引自胡道靜《報壇逸話》,世界書局1946年版86頁?!睹駡蟆冯m然出版時間最早,但是銷量很少,不過是星星之火,沒出多久即告??膭?chuàng)辦者卻是外商,并非華人。

1887年黃遵憲才首先提出“我手寫我口”的主張。1896年后,梁啟超又力圖著文平易暢達,但跟白話文還有距離。直到戊戌變法前夕,維新派文化人才著手創(chuàng)辦白話報刊,計有5種,即《演義白話報》、《平湖白話報》、《無錫白話報》、《通俗報》、《女學報》。其中以上?!堆萘x白話報》創(chuàng)刊最早(1897年11月7日,即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而《無錫白話報》影響較大。1876~1919年間,經(jīng)過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我國先后共出現(xiàn)了大約200種白話報刊。于是,轟轟烈烈的“白話文運動” 才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稖麍蟆?-從英商到日商

1882年4月2日《滬報》創(chuàng)刊,出到73號更名為《字林滬報》。由字林洋行經(jīng)辦,創(chuàng)議者為當時上海赫赫有名的英國報人巴爾福(F.H.Balfour),他于1879年應聘去北京同文館任教,1881返回上海擔任《字林西報》主筆。他對報業(yè)有很強的事業(yè)心,“見館中存有全副中文鉛字,置而不用,以為可惜”(參看戈公振《中國報學史》第3章),就建議字林洋行出版新報紙。

10年前字林洋行曾鑒于《申報》難以競爭而停辦了《上海新報》,10年后卻又躍躍欲試,卷土重來。新刊的《字林滬報》做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在業(yè)務方面,先前《上海新報》的主筆,始終都由外國人擔任。而《字林滬報》則仿效《申報》,聘華人戴譜笙、蔡爾康等為主筆。蔡爾康1858年生于上海,通經(jīng)史善詩文,曾在《申報》任職3年。他可借鑒《申報》的經(jīng)驗辦好報紙。

在成本方面,先前《上海新報》用進口的上等白報紙,兩面印刷;而《字林滬報》卻仿效《申報》,改用毛邊紙單面印刷。降低了成本,增強了競爭力。1872年每張售價30文的《上海新報》,競爭不過每張售價8文的《申報》;而《字林滬報》報價降為8文銅錢,《申報》卻每張售10文銅錢,這就使《字林滬報》在價格上占了優(yōu)勢。

在體例方面,《字林滬報》也改變了《上海新報》那種單調(diào)的風格。言論受到重視,每期必備,品評時事、鼓吹洋務,其方針跟《申報》各有千秋?!蹲至譁麍蟆穭?chuàng)刊初期正值中法戰(zhàn)爭,版面評論經(jīng)常抨擊法國的侵略,激勵中國軍民斗志。文藝欄內(nèi)容多彩,附于新聞欄之后,體例也同《申報》相仿。后來又連載長篇小說《野叟曝言》和王韜的小品文集《老饕贅言》等,不限于刊登詩詞,而適應讀者多方面的興趣。

1895年《字林滬報》的銷數(shù)曾達到幾千(一說上萬)份,很暢銷。不過,對字林洋行來說,《字林滬報》畢竟只是它的一個附屬業(yè)務,地位并不顯要。19世紀90年代該報一度出售給華商;1900年,再由日商的東亞同文會購得,改名《同文滬報》;附張《消閑報》,也改名《同文消閑報》。但是,《字林滬報》與《同文滬報》一脈相承,都簡稱《滬報》,風行一時。我國最早的畫報--《點石齋畫報》

申報館曾于1877年4月開始代售英國的《環(huán)瀛畫報》。這一畫報由英人繪畫,由華人蔡爾康加上中文說明,在英國印制后,海運到上海申報館經(jīng)售。銷路欠佳,5卷而停刊。

有此前車之鑒,1884年5月8日,申報館創(chuàng)辦了我國最早的時事畫報--石印的《點石齋畫報》。由申報館附設的點石齋印書局(又稱點石齋書畫室)印刷,著名畫家吳友如擔任主編。這畫報是旬刊,每冊8頁。它最吸引讀者的特色就是圖文并茂、新鮮動人,專選新聞中可驚可喜之事繪制成圖?!饵c石齋畫報》所刊新聞畫豐富及時、包羅萬象,有中法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作戰(zhàn)議和情況的新聞畫,有興辦鐵路、輪船下水等洋務題材的新聞畫,也有重大政治事件及官場活動的新聞畫,但最生動活潑的還是反映市井生活的社會新聞畫。

《點石齋畫報》月出3冊,隨《申報》附送;也有零售,每冊銀洋3分。辦報方針和趣味傾向跟《申報》一致,兩相呼應。畫報一出,很受歡迎。后來匯12冊成1輯,每輯有總目,為合訂本,一再重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