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播如同曇花一般,只燦爛了短短一個世紀就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和日本的兩代統(tǒng)治者: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有密切的關系。豐臣秀吉本人并不喜歡天主教的“一夫一妻”主張,對天主教說不上有什么好感,所以不會像對洋槍和貿(mào)易有著濃厚興趣的織田信長那樣支持天主教的傳播。在獲得日本政權后,豐臣秀吉于1587年發(fā)布了著名的《伴天連追放令》,宣布日本為神國,故天主教違反天下御法度,是為非法,所有傳教士二十日內(nèi)必須離開日本不得再來。但允許和“南蠻”人保持商業(yè)上的往來。事實上,在這一著名命令后,天主教禁教還不是很嚴厲,豐臣秀吉當然不想丟掉和“南蠻”人貿(mào)易的巨大利潤,也不希望引起切支丹大名的叛亂,因此對西班牙圣方濟各會的傳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就在此時,慶長元年(1596),發(fā)生了“圣菲利浦”號事件,從而引發(fā)日本天主教史上著名的“慶長大殉教”。
1596年,一艘西班牙商船“圣菲利浦”號遇海難飄到土佐,增田長盛作為日本方的使節(jié)上船處理,扣押了所有船員。在審訊時,船長供出了西班牙人是如何利用天主教作為先鋒,在取得當?shù)氐男湃魏蠼⒅趁竦氐?。這一供狀讓豐臣秀吉驚恐萬狀,他早就擔心天主教徒會像國內(nèi)的“一向宗”一樣造反?,F(xiàn)在他看到了天主教更大的威脅,毅然決定全面禁教。第二年,他把各地的天主教信徒和傳教士26人逮捕,處死于長崎。
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后,出于經(jīng)濟上的原因,再次放松了對天主教傳教的控制。圣方濟各會等天主教修會的傳教士再次進入日本進行傳教。慶長十八年(1613),伊達政宗甚至還派遣家臣支倉常長出使羅馬,覲見教皇。但就在支倉常長前往羅馬的時候,日本國內(nèi)卻發(fā)生了大變化。新教國家荷蘭的崛起使德川找到了不利用傳教的貿(mào)易對象。而導致德川幕府禁教的導火線則是“岡本大八事件”。慶長十四年(1609),信仰天主教的大名有馬晴信手下人與葡萄牙商船船夫發(fā)生械斗,造成流血事件。為報復,有馬晴信申請將該船擊沉并向幕府邀功。他重金賄賂家康的近臣本多正純的家臣岡本大八,希望能通過他獲得家康的賞賜,恢復有馬家的舊領地。岡本大八卻是個貪官,收了錢就中飽私囊不給辦事。有馬晴信就找到他上司本多正純,雙方一對質(zhì),本多正純對此事愕然不知,事情敗露。岡本大八偽造家康的朱印文件詐取錢財,被處以火刑;有馬晴信被流放后責令自裁。元和六年(1620)又發(fā)生了“平山常陳事件”,平山常陳是一艘“朱印船”的船長,是拿著德川幕府頒發(fā)的許可證“朱印狀”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在外海被英國船只俘獲并與英荷船只一同被拖進了日本平戶港。平山常陳遂向日本官方控訴英國人的“海盜行為”。不幸的是,在他的船只中搜查發(fā)現(xiàn)了兩名西班牙傳教士,這就使事件的性質(zhì)變化了。因為傳教士已經(jīng)被幕府禁止進入日本,而英荷作為新興殖民國家,與西葡兩個傳統(tǒng)殖民國家在亞洲有著利益沖突,他們抓住這一事件大做文章。英荷與西葡互相攻訐,令幕府大動肝火。兩年后,將平山常陳與其船員一并處斬,并開始大肆搜捕天主教徒和傳教士。元和八年(1622)八月五日,幕府在長崎將55名教徒分別判處火刑和斬首,史稱“元和大殉教”。嗣后,幕府厲行禁教并宣布鎖國。
但天主教在戰(zhàn)國時期的傳播速度使它在日本民間有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從家康開始的德川三代將軍的野蠻禁教引起了民間的不滿。寬永十四年(1637),在天主教的傳播中心九州北部爆發(fā)了天主教徒的大規(guī)模起義,史稱“島原之亂”。島原當?shù)氐霓r(nóng)民以天主教信仰為旗幟,共推天草四郎為首領,德川幕府付出了重大的代價,終于在荷蘭人的協(xié)助下把起義鎮(zhèn)壓下去。這次起義,也讓幕府看到了天主教信徒力量的恐怖,于是更堅定了幕府嚴格執(zhí)行鎖國政策的決心。天主教信仰從16世紀中葉開始萌芽,到此逐漸衰亡,猶如曇花一現(xiàn),在創(chuàng)造了一個輝煌的“切支丹世紀”以后退出了日本的歷史舞臺,天主教信仰也從此轉入地下,直到明治維新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