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泥馬渡康王"的神話

中國不可無岳飛 作者:史式


“泥馬渡康王”是趙構本人和他御用的宣傳班子所蓄意制造的一個神話故事。

一個王朝,如果你的統治是合法的,皇帝的寶座也是通過正當的方法得來的(就是老百姓所說的“真命天子”),那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君臨萬民,安心地做你的皇帝就是了,不需要御用文人幫忙編造一些神話來愚弄老百姓。再把話說明白一點,只要你這個皇帝沒有短處,就用不著編些神話來愚弄人。如果你這個皇帝支持官方參與編造神話來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就說明你必有短處。

趙構有沒有短處?肯定有。因為他做賊心虛,千方百計編造各種神話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

蕭照的《中興瑞應圖》描繪的就是趙構自己做夢時見到的一些情景。做的什么夢呢?做的是自己當皇帝出去巡幸的夢。這件事,趙構本人當然參與了的。你自己做的夢,你不說,別人怎么知道?

在所有編造的神話中,流傳得最廣的就是“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估計有七八種不同的版本,連所渡的河也不一樣。有的說法是渡過漳河,從磁州到達相州;有的說法是被金兵追趕,從黃河北岸渡到南岸;有的說法是從長江北岸渡到江南;有的說法是從錢塘江北岸渡到浙東。大致故事是:趙構被金兵追趕,狼狽南逃,忽見前面有一條大河,前無去路,后有追兵。這時忽見路旁有一個白胡子老頭兒,左手牽一匹白馬,右手執(zhí)一條馬鞭,催他趕快上馬。他情急之下糊里糊涂縱馬跳進河中,那白馬沖浪過河,如履平地。等到過了河,下了馬,那匹濕淋淋的白馬卻癱在地上不動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匹泥馬。這就叫做“泥馬渡康王”。為什么泥馬能來渡康王?因為康王是真命天子,“圣天子百靈呵護”,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是凡夫俗子,泥馬早在河水里泡化了,不把你淹死才怪。這種神話,請問你相信嗎?

可是自南宋以來,這種民間傳說越傳越多,現在舉幾個例子如下:

《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康王徇宗澤之請,乃謁應王廟……澤奉簽于王,王勉為一擲而得‘吉’……王欲乘馬歸,有紫衣吏二十人舁應王所乘轎,神馬在后,擁而前,曰‘應王乞大王乘此以就館舍’?!?/p>

《中興小記》記載:“磁有崔府君祠,上(趙構)至,州人擁神馬,請應王出迎?!?/p>

1211年,程卓使金,撰《使金錄》記道里行程,在“至磁州”條中記曰:“高宗為王尚書云迫以使虜,磁人擊斃王云。高宗欲退,無馬可乘,神人扶馬載之南渡過河?!?對于“泥馬渡康王”之事,明確的記載最早見于此條。

在江南的鎮(zhèn)江、南京一帶也有此傳說:在金兵南下時,趙構騎馬南逃,被金兵一箭把馬射死。緊急時刻,路旁有個白胡子老頭牽白馬來接,此馬馱著趙構渡過長江如履平地,終于脫險。

浙江各地都盛傳泥馬渡江的故事,但是這條江卻是錢塘江。趙構在定居杭州以后,為紀念泥馬渡江而扎紙馬慶祝。此地民俗觀燈時的白馬,就是為紀念渡江的神馬而特意扎成的。

趙構熱衷制造神話,宣傳自己是真命天子,說明他這個皇帝有短處,來路不正,不合法。短處至少有兩個。

第一個短處是“庶出”。皇后、正夫人生的叫“嫡出”,偏房生的叫“庶出”。“庶出”的通俗說法就是“小老婆生的”“小娘養(yǎng)的”。這在現在根本不是個問題。但在古代,帝位繼承每因嫡庶問題鬧得沸反盈天。當然,帝位繼承時如果實在沒有嫡出的,庶出的還是可以。

第二個短處才是致命的短處。當時東京被圍,趙構的父兄——太上皇趙佶和皇帝趙桓——被金兵扣留,以后又被擄到北方。但是宋金雙方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不是正常狀態(tài),若出現兩種情況,趙桓就會回國。第一種情況是:宋軍北伐打了勝仗,金國被迫放回趙桓。第二種情況是:金國出于一種斗爭策略的考慮(有意制造宋廷內部的矛盾),主動放回趙桓。尤其是這第二種情況,隨時都可能發(fā)生。

兩國關系不能老是不正常。如果戰(zhàn)爭繼續(xù)打下去,宋軍出師北伐,收復失地,打了大勝仗,金國戰(zhàn)敗,就要把他的父兄送回來。趙佶是太上皇,回來養(yǎng)老沒有問題。趙桓是現任皇帝,回來以后怎么辦,趙構能讓位嗎?因此,為了不讓趙桓回來,趙構一定要千方百計進行破壞,不讓自己的軍隊打勝仗。這不是賣國行為是什么,這不是漢奸是什么?十幾年以后的事實證明,趙構正是這么做的。岳飛擊破金兵主力,全國萬眾歡騰,趙構如坐針氈。

兩國如果談和,金人永遠主動,予取予求,因為他們手里有一張王牌——趙桓。如果你不答應我們的要求,我就把趙桓放回來,看你怎么辦?金人這么一威脅,趙構就嚇出一身冷汗。這樣,任何一次談和(其實是談投降的條件)宋廷總是必輸無疑,趙構這個皇帝不是漢奸又是什么,宋廷這個政府不是賣國政府又是什么!

東京第二次被圍情況緊急,趙桓派人送蠟丸信給趙構,信中說:“知卿起義勤王,可除卿兵馬大元帥(應是河北兵馬大元帥,而不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陳遘元帥,汪伯彥、宗澤副元帥,應辟官行事并從便宜?!焙笥忠惶熘性偾舶巳送瑫r送信,先后皆到。信中叫趙構趕快來救(“飭速馳援,解圍京師”)。這封信是叫趙構趕快起兵來救東京,并沒有叫他做皇帝。他在接信后于相州成立大元帥府,和汪伯彥商定了按兵不動坐觀成敗的決策,不單不救東京,反而命令各路勤王兵馬跟著自己繞道大名、東平,在河北、山東等地磨蹭三四個月之久。每天行軍幾公里,甚至多日不動,走得比烏龜還慢。一旦聽說金兵于四月一日將父兄與皇室宗親百官技工等一大批人擄走,押回金國,他的精神陡長,下令以每日百里的速度跑到當時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于五月一日登上皇帝寶座,跑得比兔子還快。副元帥宗澤得到這個消息,心急火燎,帶著自己的部下兩三千人(岳飛也在其內)想去攔截金兵,奪回被擄人員,因為勢單力薄,未能成功。此時,趙構、汪伯彥還笑宗澤有神經病。趙桓當時委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希望他能念兄弟之情,號召勤王兵馬來救自己,實在是重大的失策。如果當時不委趙構而委別人(趙氏宗親或是別的愛國官員),在這種國破家亡的非常時期,很多人都會激發(fā)天良,組織兵馬冒死來救東京。偏偏碰上了趙構、汪伯彥這樣的鐵石心腸,竟然按兵不動,坐視悲劇產生,坐收漁人之利。

把趙構、汪伯彥的陰謀詭計說了這么多,幾乎忘掉了趙構做皇帝還有一個很大的短處,那就是自己的歷史交代不清?,F在接著再往下說。趙構后來為什么總想投降,不愿抗戰(zhàn),這一點,宗澤和岳飛都是把他看透了的。趙構和秦檜這兩個人都與岳飛冤案關系密切,他們在南北宋之間的這段時間里,都有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事后秦檜的歷史是查證清楚了的,他被擄北上以后,屈膝投降,當了金將撻懶的幕僚,擔任參謀軍事、隨軍轉運使等職務。后來金人有意放他回來,讓他配合趙構,建立一個賣國政府,永遠聽命于金人。這事當時就傳開了,老百姓也都知道,所以在南宋時代,杭州街頭巷尾經常出現一些大字報小字報,指出:“秦相公是奸細!”秦檜也無可奈何,只好笑罵由你笑罵,好官我自為之。趙構與金人打交道的時間雖然不長,也就一年左右,但在這段時間里的行蹤也很詭秘,本來也該查一查。但是他當了皇帝以后,誰也不便查他,查出了問題也不好說。為了替尊者諱,有些御用文人就編造一些神話加以掩蓋,這就是“泥馬渡康王”的故事。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古人也不相信。清代《四庫》館臣對這個故事的評論是:

“蓋建炎之初,流離潰散,姑為此神道設教,以聳動人心,實出權謀,初非實事。”

趙構的小聰明,古人也能一眼看穿,一語道破:“實出權謀,初非實事?!本幵臁澳囫R渡康王”的故事,是出于他的策略,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1126年冬,趙構被磁州知州宗澤所救,隨即回到相州等待朝廷消息。不久,趙桓派人持手詔,命趙構在相州成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組織勤王兵馬,迅速來救東京。當年十二月一日,大元帥府正式成立。初成立時,有兵萬人,分為五軍。兵源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公開招募,岳飛就是這個時候應募而來的。二是由各有關地區(qū)(包括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的守臣征調地方軍隊。三是招撫地方流寇。他們如按照朝廷的要求,起兵往救東京,當時從相州南行到東京,不超過五百里,經過湯陰、淇縣、浚縣,只要幾天功夫就可以到達東京城下。但是趙構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出相州的南門去救東京,卻出相州的北門,經過臨漳到大名府,要求各支隊伍都到那里集合,聽候指揮。

大元帥府此后的行軍情況如下(根據《三朝北盟會編》一書整理):

自大元帥府成立至離開相州共計13天。

自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十四日從相州出發(fā),十六日到大名府。

自二十九日離開大名府,靖康二年(1127年)一月三日到達東平府(今山東東平)。

自二月二十一日離東平,二十三日到濟州(今山東巨野)。

自四月二十一日離濟州,二十二日抵單州,二十三日抵虞城,二十四日抵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五月一日在南京舉行登位的大典。

從這張行程表可以看出,趙構從相州出發(fā)到抵達南京,一共走了四個多月。他們并不是按照詔旨的要求救兵如救火,盡力馳援,而是一路磨磨蹭蹭,走得比烏龜還慢。在濟州甚至停留了兩個月不動。他們在等什么?是等東京的壞消息。他們不是一心去救東京,而是坐等金兵把徽欽二帝擄走。在得到了徽欽被擄的確訊之后,他們突然發(fā)力,從濟州直奔南京,兩百多里的路程三天就跑到了,每天接近百里,跑得比兔子還快。到達南京七天之后,趙構就高高興興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靖康之禍中被擄的那千千萬萬的人群正在經歷著地獄般的死亡之旅。

大元帥府的隊伍從相州出發(fā)到達大名府時,趙構命令各地守臣征調地方隊伍參加,首先前來應征的就是宗澤?!白跐梢远讼戎T軍至,知信德府梁揚祖以三千人繼至?!弊跐梢坏?,就急著要去馳援東京,趙構要想擋他是擋不住的,只好同意他帶自己的部下(岳飛也在他的軍中)從濮陽方向向東京進軍,相機迎戰(zhàn)金兵,并且對外揚言,說大元帥(趙構)在(宗澤)軍中。本來,按照趙桓的蠟丸手詔,宗澤還是大元帥府的副元帥,應該參與府中的議事。趙構卻趁宗澤外出領兵作戰(zhàn)的機會,把他排擠在議事班子之外。后來大元帥府一切大事,均由汪伯彥做主,宗澤無法過問。由于宋軍揚言大元帥在宗澤軍中,吸引了金兵的注意,更為趙構、汪伯彥等人打了掩護,讓他們躲在山東東平府坐觀成敗。大元帥得到了朝廷的授權,可以征集附近幾個地區(qū)的守臣地方軍隊。那么,當大元帥府還滯留在東平之時,他們一共征集了多少軍隊,兵力究竟如何?根據《三朝北盟會編》卷七十九的記述,他們當時的總兵力已經實有八萬一千五百人,對外號稱十六萬七千人,駐扎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一帶地方。我們不會忘記,金兵駐扎在東京附近的總兵力一直沒有超過六萬人。趙構擁有這么大的兵力,卻始終抱著自保的態(tài)度,逍遙事外,不和金兵接觸。只靠宗澤帶領少數兵力,不斷襲擊金兵,雖然贏得多次勝利,究竟勢單力薄,難以成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