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致靖晚年常說:“我應該跟六君子一起走,留下我有什么意思?”
在他外孫許姬傳的回憶錄出版前,他何以不死長期都是個謎。戊戌事發(fā),他被捕當天,李鴻章在院子里轉圈子,最后決定找榮祿幫忙:“年侄徐子靜,是個書呆子,好唱昆曲,并不懂新政,你給講個人情?!睒s祿表示為難,因為徐是要犯。李再三重托“保住他的性命”。第二天,榮祿面見慈禧太后,看到判罪名單,第一名就是徐,“斬立決”,下面是譚嗣同等六人。榮祿進言:“太后英明,這些人都是罪有應得,不過徐致靖聽說是個書呆子,整天在家里唱昆曲,吹笛子,他并不懂新政,恐怕是上當受騙?!贝褥竺鎺菡f:“徐致靖不是好東西,他離間我母子,你為什么袒護他?”榮祿忙跪下說:“奴才不敢,不過據(jù)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禮部右侍郎后,皇上沒有召見?!碧O(jiān)奉命去查檔,果然,光緒帝三個月內都沒有召見過徐,她這才辭色緩和下來,對榮祿說:“看你的面子,叫他老死獄底吧?!眲庸P把“斬立決”改為“斬監(jiān)候”。榮祿為表示自己費了大力才保住徐的性命,所以對李鴻章說得很詳細。是李的后人親口告訴徐的后人的。光緒帝為什么三個月沒有召見過徐?其實是因為徐“耳朵重聽”,身為皇帝,還不得不防隔墻有耳。這一點張元濟應召時就感覺到了。
原來,李鴻章與徐致靖的父親徐偉侯1847年同時在考棚應考,李得了瘧疾,文章未完成,徐去隔壁探病,李嘆息“今科無望,完了”。徐問:“你做了幾篇?”李說只謄清一篇,還有兩篇是草稿,來不及修改就病了,拿筆哆嗦,無力完篇。徐說給我,我代你整理抄寫,遞進去試試。結果李一舉中了進士。日后李鴻章位極人臣,徐總是當個知縣,但兩家的淵源非同尋常,不為外人所知。至于榮祿為什么會買李鴻章的賬,在當時波詭云譎的復雜時局中,他也離不開懂洋務、會辦外交的李鴻章支持、幫助。我前面提及他對陳寶箴也曾力保。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出任直隸總督,奉旨推薦人才,開列過一個31人的名單,其中就有陳三立、黃遵憲這樣的維新派,還有袁世凱。
三 不悔的《密保人才折》
徐家杰(偉侯)與李鴻章同榜中進士,一直在山東等地做知縣,晚年任北京金臺書院山長,但因為受了洋務派影響,“主張開鐵路、種牛痘,和李提摩太是朋友,向他打聽英國何以能夠富強的道理。他教育子弟,著重研究中國歷史,還主張研究外國歷史”。徐致靖從小受父親教誨,“治經學、史學之外,留心洋務及經世之學”。1895年,父親病故,他回宜興住了27個月,“看到外來侵略頻繁,政府官吏貪賄成風,非常氣憤,常說要出幾個張江陵(居正)、海剛峰(瑞),才能扭轉風氣,不打算再做官”。急公好義、有鄉(xiāng)望的叔叔徐憩泉勸他,身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可以專折奏事,“當國家危急之秋,應該有所建樹,豈可倦勤”。
年輕的光緒帝在甲午戰(zhàn)后勵精圖治,試圖有所作為,朝野內外志士主張變法維新、挽救危亡的呼聲日益高漲。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以翰林院侍讀學士(正四品)身份上《守舊開新請明示從違折》,提出“外侮方深,國是未定,開新守舊,兩無依據(jù),請乾斷特申,以一眾心而維持時局”。(原件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這是百日維新前夕軍機處上呈慈禧太后的重要折片,史稱“請定國是疏”。
三天后,即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自強。在此后的103中,徐致靖至少還上過7個重要的折子,對變法進程有或大或小甚至關鍵的影響:6月22日的請廢除八股折,7月7日的《請酌定各項考試策論文體折》,8月14的《請開編書局折》,9月5日的《請酌置散卿折》,9月11日的保袁世凱折,9月14日保舉人才折等。有人考證他的這些重要折子幾乎都是康有為代草的,其實這一點并不重要。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他6月13日上的《密保人才折》,薦舉了工部主事康有為、湖南鹽法長寶道兼署湖南按察使黃遵憲、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刑部主事張元濟、廣東舉人梁啟超共五人,建議光緒帝將他們“或置諸左右,以資顧問;或進諸政府,籌措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