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的特性5
脈絡效應
首先請大家看下圖中的圖畫日記。這是一個小朋友和媽媽逛街購物后寫下的日記。
日記
7月3日
晴
今天,
和媽媽一起去西單和王井府買東西。
看過之后,是不是覺得這只是一篇普通的兒童圖畫日記?如果沒發(fā)現什么異常,請再仔細看一遍。實際上,“王府井”寫成了“王井府”,但很多人都沒有看出來。能發(fā)現這一錯誤的,一般都是注意力特別集中的人。讀文章時,大部分人都會跟隨文章的脈絡推測下面的內容。受到前面“西單”的影響,人大多會推測后面并列的也是地名,于是對后面的內容只是大體瀏覽一眼,便估計就是“王府井”。因此,才不太容易發(fā)現其中的錯誤。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脈絡效應”。
這種效應的“威力”非常強大,很多人不知不覺中就會受到它的影響。寫電子郵件時,我們寫完一般都會回頭檢查一遍,以確認沒有錯別字和丟字漏字??墒牵茈y發(fā)現錯誤,這就是受到脈絡效應影響的結果。事后發(fā)現時,您也許會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感到悔恨和氣憤。其實,不必大驚小怪,這只是我們認知系統(tǒng)的特性之一,而且每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
不僅文字認知存在脈絡效應,圖形和聽覺等認知也存在脈絡效應。例如,如下圖所示,單純地把○和△羅列起來,我們看不出它們代表什么。但如果勾勒出臉的輪廓,我們就能看出○是眼睛,△是嘴巴。單獨把眼睛、鼻子、耳朵等器官畫出來時,如果畫得不夠形象,有時令人難以識別。可是,如果先畫出一張臉的輪廓,再把器官放在臉的適當位置上,那么即使畫得不太形象,我們也能一眼認出這是眼睛那是鼻子或耳朵。在這里,臉的輪廓也是一種脈絡,它可以幫助我們識別眼睛、鼻子和耳朵等器官。
此外,手寫的“13”和“B”有時也很難區(qū)分,但是如果有前后文的話,我們就不會將兩者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