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涌現(xiàn)過一批知青文學。后來衰落了,但它的某些影響還在。比如《七十年代》這本書,其中的作者幾乎都是下放的知識青年。有人認為那段日子太苦了,自己的光陰被虛耗了,說是去農(nóng)村向農(nóng)民學習,幫助農(nóng)村建設,其實是荒廢了人生中正常的求學階段。
對于這些往事的看法多是從回城知青的角度出發(fā)。相反,當年知青下鄉(xiāng)的時候,鄉(xiāng)里的那些農(nóng)民對這段歷史又有什么樣的看法和感受呢?《我與父輩》就描寫過去被大家忽略這部分情況。作者閻連科先生過去寫的小說常常讓人覺得力量強悍,但這本書卻回歸到一種相當平淡的寫作方式,甚至直白到讓人有些不習慣。
在這本書里,閻連科談的是他的父親、大伯和四叔,他父輩那一代人。為什么要談呢?書中一開始便說,忽然之間,他發(fā)現(xiàn)父輩全走了。2007 年10 月1 日,當整個國家都在普天同慶的時候,他接到一個電話說四叔走了,之后他就發(fā)現(xiàn)父輩那整整一代人都不見了。他們曾經(jīng)做過什么?說過什么?是不是應該把這些留存下來,說給后人知道?
他回憶起小時候跟父輩們相處的時光,那恰好是知青下鄉(xiāng)的年代。有一天,大家正在田里勞作,不知道為什么,遠處突然開過兩輛載著革命青年的卡車,架著機槍從田間公路上駛過。那些紅衛(wèi)兵忽然朝著在田野里勞作的農(nóng)民沒頭沒腦地打了一梭子子彈,子彈就落在田頭草叢里。草搖土飛之后,當過兵的退伍軍人忽然大喊:“臥倒!”于是社員們都學著他的樣子各自臥進紅薯秧的壟溝,而卡車遠去,載著青年革命者和他們的笑聲。
看完這一段,你會怎么去想當年那些年輕人呢?那些知識青年、革命青年剛到鄉(xiāng)里的時候,都覺得生活太苦了,但在當?shù)乩习傩湛磥恚麄冞^的卻是好日子。當?shù)氐霓r(nóng)民很尊重這些年輕人,自己家里吃得不像話,還盡量做些細糧給知識青年吃,好活兒讓給他們干,好事兒讓給他們做,他們怎么還覺得苦呢?
有一段寫得非常震撼,說有一個知識青年強奸了當?shù)毓媚铮芰?,后來什么事兒都沒了。反過來,一個本地農(nóng)村青年據(jù)說強奸了一名下鄉(xiāng)女知青,而且僅僅是懷疑,沒有二話,馬上就被槍斃了。
作者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文壇轟然而起的知青文學都把下鄉(xiāng)視為煉獄,把一切苦難簡單歸結(jié)為某塊土地和那塊土地上的愚昧。知青下鄉(xiāng)的確是一代人和一個民族的災難,可在知青下鄉(xiāng)之前就一直生存在那塊土地上的人們,他們幾千年來的命運算不算是一種災難呢?
這本書的力量就在于它直白而又沉著地描述了父輩們在農(nóng)村“過日子般的生活”,也附帶提到了自己少年時的一些經(jīng)歷。那個時候他遠離家鄉(xiāng),跟叔叔的兒子一起在一個工廠里打工。每天早上起床,拉著空車快步跑到三十里外的火車站,每人裝上一車煤,再緩緩如牛地拉著重車回來,遇到上坡,還要走著S 形一步一挪地慢慢上去。每天這么走,有時候連續(xù)做四十多天不休息,以至于連毛澤東去世了這樣的事他們都不知道。
日子過得這樣辛苦,有一次他哥說:“連科,你還回家讀書去吧,讀書才是正事……不讀也行,讀多了也不一定有用……明天周末,我們回去洗個澡吧。洗個澡,明天你好好睡上一覺……”兩兄弟間的談話,在他看來都是最為坦白也最為深刻的人生道理。他說:“那是一段我人生中最為辛苦的歲月,每每提起,都會欷歔掉淚?!?/p>
這樣的寫法好像沒有什么文學修飾效果,可是當你看到后面整段的文字談他在農(nóng)村的父輩和兄弟姐妹們怎樣生了重病還要忍痛去種地,怎樣受到羞辱而依然想要有尊嚴地活下去,怎樣每天蹚過一條幾乎是零度以下的冰冷的河只為了去遠方砍木材、搬石頭回來蓋房……再回頭看他說的“這是我人生中最為辛苦的歲月”,這“辛苦”二字的分量就非常扎實地落了下來。
在《我與父輩》里,閻連科對他的父親、大伯和四叔都作了非常深情的描述,書中有一段說他大伯的兒子,大我五六歲的發(fā)成哥,現(xiàn)在已經(jīng)做了爺爺,可是他的子女們,那些出生在上世紀80 年代的一代人,卻永遠無法明白他的父輩們當年是如何為了生存而奮斗,為了婚姻而丟掉做人的尊嚴和舒展。
為什么說婚姻會使人丟掉做人的尊嚴呢?在農(nóng)村談婚姻是要有本錢的,比如家里有沒有好房子,有了好房子你兒子才見得了人,人家才愿意把閨女嫁到你家。而以前農(nóng)村的房子都是自己蓋的,蓋房真是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