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熱愛而來
長樂先生:佛光山在全世界有二百多個道場,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眾有數百萬之眾,有人說您是公認的管理大師,您研究社會上流行的管理學嗎?
星云大師:不研究。情況、信息瞬息萬變,各人的心、各人的性格有種種不同,沒有模式和模型的,假如說有模型的話,就是尊重人、對人好,視人如己,將心比心,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不要對立,這就是最好的管理。佛法講究慈悲、鼓勵、尊重,這都是很好的管理方法。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凈則一切皆凈,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時,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
長樂先生:有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說:“知識來自于先驅者們的研究與經驗,是在反復試驗、反復失敗的摸索中獲得的。如果已經得到明確的知識,則說明這塊新的競爭領域已經被無數人造訪過,已毫無商機可言。此后的商務專家必須比以前更加懷疑常識,并且拋棄現有知識,也就是堅決養(yǎng)成‘不學習’的習慣。”
強調適應變化,這大約就是大師不研究所謂“管理學”的原因。
我覺得,“管心”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激勵員工內心的激情與渴望。
激情是事業(yè)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甘平庸的人特別需要激情這份營養(yǎng)大餐,從而保持內心的強大和尊嚴。
愛因斯坦在慶祝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60歲生日時說,促使普朗克不顧一切地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動機并不能完全歸因于他的非凡的意志力和修養(yǎng),“去做這種工作的精神狀態(tài)與狂熱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相類似”。
星云大師:任何企業(yè)都需要全心投入的員工。趨勢科技資深執(zhí)行副總經理陳怡蓁小姐曾和我說起她與先生到日本佛光山本棲寺時看到的一件事情。當時,寺里楓葉飄零,她看見有位師姐不停地清掃,但是動作遠不及落葉快速,分明是愈掃愈多。陳小姐的先生忍不住勸對方別掃了,沒想到那位師姐幽了一默說:“愈多愈好,這樣福報愈多!”陳小姐認為這就是執(zhí)行力的源頭--每個成員皆充滿熱誠、歡喜。如果每個企業(yè)的員工,都能如此熱愛自己的工作,所追求的不只是金錢回饋,而是成就、滿足感,相信所展現的必是持續(xù)不絕的執(zhí)行力。
長樂先生:成就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我認為一個有激情的企業(yè),它的文化應該是:在這里工作是一項殊榮,一種事業(yè),而不是一個謀生的工作。新員工進入這里工作只有一個標準,為了熱愛而來。有了熱愛,才能煥發(fā)潛能。
星云大師:有人說,一個企業(yè)的成功,30%靠策略,40%靠執(zhí)行力?!皥?zhí)行力”是什么?建華金控執(zhí)行長盧正昕先生說:“執(zhí)行力的定義是‘積極參與,全力投入’?!比ν度胧巧砜谝饪倓訂T。執(zhí)行力的落實首先要“用對的人才”,其次得用“對的策略”,最后是“完成對的營運”。他認為今天這個時代,單打獨斗闖不出天下,一定要有一群具有共同目標、愿景,加上有強烈企圖心和執(zhí)行力的人,集合眾人之力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
長樂先生:有人說我是“榨汁機”,其實“榨汁機”也有深奧的學問:怎樣讓每個員工都有“汁”可榨,并得到與榨出的“汁”相對應的社會回報?作為領導者,要做的就是讓每一個人盡興表演,甚至不告訴他怎樣表演,只交給他一個舞臺。我著力營造的是這樣一個管理公式:壓力 動力 空間=出奇的效果。
記者向來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yè)。有人說,鳳凰的記者事事都向前沖,不是敬業(yè),而是商業(yè)電視臺“敬錢”、“敬名”的表現,還因此感到“莫大的悲哀”。我想:媒體真正的“莫大的悲哀”是什么?不是所謂的“敬錢”或“敬名”,而是缺乏職業(yè)精神,缺少專業(yè)主義激情。富有職業(yè)精神的記者在突發(fā)事件現場是可能失去生命的,沒有生命,錢和名有什么意義?我們的記者上前線時,不少人是悄悄寫下遺書的。論身份和收入,他們可能是“白領”或“金領”了,所以,錢和名無法解釋這些記者的靈魂和作為,甚至是對他們的褻瀆,相反,這是激情的效應。
星云大師:就如佛光山的事業(yè),這份事業(yè)既是我的,也是屬于大眾每一個“我”的。因此從開山以來,佛光山所有設施都是隨順信徒所需而興建,一切重大計劃都是經過大家開會來決定,乃至典章制度里的每一則條文,也莫不是在公開的場合中通過公布。1985年,我依章程退位,將住持之職交由第二代接棒,許多信徒前來哭跪請留,都無法挽回我堅決的意向。經云:“依法不依人?!贝蠹沂欠穸寄茉谄降鹊摹胺ā敝?,看到佛教的本質與未來?
佛教主張“法不孤起”,所以既不執(zhí)著一法一人,也不舍棄一法一人,正因為佛教的本質如此,因此才能結合眾緣,不斷突破,創(chuàng)造遠大的未來。我雖然已經退位,不是住持,但我還是徒眾口中的師父,還是佛光山的一分子,因為師父是永遠不會退位的。所以當常住需要我時,我還是義不容辭地提出建言;當弟子請求我時,我也愿意為大眾排難解紛。
長樂先生:大的事業(yè)離不開小的人性。人是孤獨的,同時又是與他人同時存在的,如何集合眾人的力量經營好你的團體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的企業(yè)應該是以“人性”團結人,以“人性”感動受眾。為了共同的熱愛走到一起,才能同舟共濟。團結一致不是道德、倫理的要求,它是自然界、宇宙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也是最神秘的一種力量,如能掌握這樣的力量,一定能成就蓋世功業(yè)。
長樂先生:佛光山在全世界有二百多個道場,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眾有數百萬之眾,有人說您是公認的管理大師,您研究社會上流行的管理學嗎?
星云大師:不研究。情況、信息瞬息萬變,各人的心、各人的性格有種種不同,沒有模式和模型的,假如說有模型的話,就是尊重人、對人好,視人如己,將心比心,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不要對立,這就是最好的管理。佛法講究慈悲、鼓勵、尊重,這都是很好的管理方法。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凈則一切皆凈,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時,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
長樂先生:有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說:“知識來自于先驅者們的研究與經驗,是在反復試驗、反復失敗的摸索中獲得的。如果已經得到明確的知識,則說明這塊新的競爭領域已經被無數人造訪過,已毫無商機可言。此后的商務專家必須比以前更加懷疑常識,并且拋棄現有知識,也就是堅決養(yǎng)成‘不學習’的習慣。”
強調適應變化,這大約就是大師不研究所謂“管理學”的原因。
我覺得,“管心”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激勵員工內心的激情與渴望。
激情是事業(yè)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甘平庸的人特別需要激情這份營養(yǎng)大餐,從而保持內心的強大和尊嚴。
愛因斯坦在慶祝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60歲生日時說,促使普朗克不顧一切地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動機并不能完全歸因于他的非凡的意志力和修養(yǎng),“去做這種工作的精神狀態(tài)與狂熱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相類似”。
星云大師:任何企業(yè)都需要全心投入的員工。趨勢科技資深執(zhí)行副總經理陳怡蓁小姐曾和我說起她與先生到日本佛光山本棲寺時看到的一件事情。當時,寺里楓葉飄零,她看見有位師姐不停地清掃,但是動作遠不及落葉快速,分明是愈掃愈多。陳小姐的先生忍不住勸對方別掃了,沒想到那位師姐幽了一默說:“愈多愈好,這樣福報愈多!”陳小姐認為這就是執(zhí)行力的源頭--每個成員皆充滿熱誠、歡喜。如果每個企業(yè)的員工,都能如此熱愛自己的工作,所追求的不只是金錢回饋,而是成就、滿足感,相信所展現的必是持續(xù)不絕的執(zhí)行力。
長樂先生:成就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我認為一個有激情的企業(yè),它的文化應該是:在這里工作是一項殊榮,一種事業(yè),而不是一個謀生的工作。新員工進入這里工作只有一個標準,為了熱愛而來。有了熱愛,才能煥發(fā)潛能。
星云大師:有人說,一個企業(yè)的成功,30%靠策略,40%靠執(zhí)行力?!皥?zhí)行力”是什么?建華金控執(zhí)行長盧正昕先生說:“執(zhí)行力的定義是‘積極參與,全力投入’?!比ν度胧巧砜谝饪倓訂T。執(zhí)行力的落實首先要“用對的人才”,其次得用“對的策略”,最后是“完成對的營運”。他認為今天這個時代,單打獨斗闖不出天下,一定要有一群具有共同目標、愿景,加上有強烈企圖心和執(zhí)行力的人,集合眾人之力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
長樂先生:有人說我是“榨汁機”,其實“榨汁機”也有深奧的學問:怎樣讓每個員工都有“汁”可榨,并得到與榨出的“汁”相對應的社會回報?作為領導者,要做的就是讓每一個人盡興表演,甚至不告訴他怎樣表演,只交給他一個舞臺。我著力營造的是這樣一個管理公式:壓力 動力 空間=出奇的效果。
記者向來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yè)。有人說,鳳凰的記者事事都向前沖,不是敬業(yè),而是商業(yè)電視臺“敬錢”、“敬名”的表現,還因此感到“莫大的悲哀”。我想:媒體真正的“莫大的悲哀”是什么?不是所謂的“敬錢”或“敬名”,而是缺乏職業(yè)精神,缺少專業(yè)主義激情。富有職業(yè)精神的記者在突發(fā)事件現場是可能失去生命的,沒有生命,錢和名有什么意義?我們的記者上前線時,不少人是悄悄寫下遺書的。論身份和收入,他們可能是“白領”或“金領”了,所以,錢和名無法解釋這些記者的靈魂和作為,甚至是對他們的褻瀆,相反,這是激情的效應。
星云大師:就如佛光山的事業(yè),這份事業(yè)既是我的,也是屬于大眾每一個“我”的。因此從開山以來,佛光山所有設施都是隨順信徒所需而興建,一切重大計劃都是經過大家開會來決定,乃至典章制度里的每一則條文,也莫不是在公開的場合中通過公布。1985年,我依章程退位,將住持之職交由第二代接棒,許多信徒前來哭跪請留,都無法挽回我堅決的意向。經云:“依法不依人?!贝蠹沂欠穸寄茉谄降鹊摹胺ā敝?,看到佛教的本質與未來?
佛教主張“法不孤起”,所以既不執(zhí)著一法一人,也不舍棄一法一人,正因為佛教的本質如此,因此才能結合眾緣,不斷突破,創(chuàng)造遠大的未來。我雖然已經退位,不是住持,但我還是徒眾口中的師父,還是佛光山的一分子,因為師父是永遠不會退位的。所以當常住需要我時,我還是義不容辭地提出建言;當弟子請求我時,我也愿意為大眾排難解紛。
長樂先生:大的事業(yè)離不開小的人性。人是孤獨的,同時又是與他人同時存在的,如何集合眾人的力量經營好你的團體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的企業(yè)應該是以“人性”團結人,以“人性”感動受眾。為了共同的熱愛走到一起,才能同舟共濟。團結一致不是道德、倫理的要求,它是自然界、宇宙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也是最神秘的一種力量,如能掌握這樣的力量,一定能成就蓋世功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