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羅維亞,利比里亞,一九七七(1)

我的家在蜜糖灣 作者:(美)海倫·庫伯


“你要什么?”我拉長了聲調,“是啊,嗯哼?!?/p>

站在房里望著鏡中的自己,我試著放松臉頰,像美國小孩那樣,說話時去掉子音,在尾巴加上個卷舌音。

“嘿。你好嗎?怎么著,哥兒們?”

尤妮絲出現(xiàn)在房門外的走道,梳理得整齊干凈,身上穿著利比里亞學校的制服,嘻嘻笑著。

“你又在學說話的腔調了?”

“我才不必學咧,多謝指教。我說得比你好?!?/p>

每當我換用美式英語的腔調時,尤妮絲總會立刻用這句話回我?!鞍l(fā)生戰(zhàn)爭時,我說,海倫,離開吧,你肯定會坐在那兒說‘沒什么’?!彼f。

“我不會說‘沒什么’。我會說‘三十六計走為上策’?!?/p>

我必須練習我的美國腔,因為瑪琳和我上的是蒙羅維亞最頂尖的學校:位于蒙羅維亞老街上的美國合作學校。這是由居住在利比里亞的美國人、其他國家的僑民、黎巴嫩難民以及利比里亞的“剛果人”所組成的大雜燴。美國小孩形形色色,從虔誠的教徒(傳教士的小孩)到放蕩不羈、吸大麻煙、蓄長發(fā)的(美國大使館人員的小孩)都有。我就讀的六年級班上有十二個美國學生、六個黎巴嫩人、六個利比里亞人、兩個西班牙人、兩個菲律賓人、一個瑞典人、一個愛爾蘭人、一個丹麥人、一個英國人、一個德國人,以及一個來自圣赫勒拿的女孩,她告訴我們,那是大西洋中的一座小島。

美國合作學校是利比里亞最貴的學校,比把小孩送到這所學校更好的唯一做法就是把他們“送走”。換句話說,就是到海外的寄宿學校就讀。一九七三年,我在美國合作學校讀三年級時,學費是一年一千美元,這是筆龐大的數(shù)目。到了一九七七年我讀六年級時,學費已經暴漲到一千五百美元。爸媽為了供瑪琳和我到那兒就讀,每季都要繳學費,他們老是抱怨學費花了他們好多錢。但不知怎么回事,他們每三個月總能順利籌到錢,通常是媽咪從黎巴嫩商人房客或其他房客身上催繳租金得來。

美國合作學校就像是位于蒙羅維亞中心地帶的一個小美國。我們穿牛仔褲和T恤上學;每天上課前,都要說效忠美國的誓詞。這誓詞學起來并不難,就像是宣誓效忠利比里亞的誓詞一樣。我們還要學唱《你就是我的祖國》以及《這片國土是你的土地》這兩首歌。

尤妮絲不會說美國腔的英語,因為她上的是海沃教會學校,就在美國合作學校隔壁。如果爸媽還有余力,或許也會把維琪和尤妮絲送到美國學校讀書。但他們負擔不起,所以只能供瑪琳和我上美國學校。尤妮絲和維琪是爸媽的養(yǎng)女,因此上的是較便宜的學校。維琪在哈利斯主教學校就讀,位于蒙羅維亞市區(qū)大街的山坡頂;尤妮絲讀的是海沃。

尤妮絲和其他海沃的學生都要穿制服上學,女生穿的是黃色短袖襯衫和黑褶裙,男生則是黃上衣、黑長褲;高年級學生穿的是長袖襯衫。海沃學校的剛果小孩并不多見,大部分學生是剛果人收養(yǎng)的利比里亞本地小孩,或是父母經濟能力較好的利比里亞本地小孩。

所以在海沃,很少人會過問為什么尤妮絲每天有司機接送。因為學校里半數(shù)學生都有私家車接送,他們都是先讓自己的剛果兄弟姐妹在名貴學校下車后,才被送到海沃。在海沃,也沒有人會質疑為什么尤妮絲住在海濱的大宅子里。或是,為什么尤妮絲在學校的某次演出中,穿了克莉絲汀·迪奧的名牌套裝(這是媽的好意),還灑了香奈兒五號香水。在剛果人和利比里亞人組成的蒙羅維亞社會中,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我們兩邊的校園用一道水泥墻隔開,上頭插了玻璃碎片,以保持各自的獨立性。當時我們最愛說的笑話是,海沃的孩子都想到美國學校讀書,因此每當美國學校的學生把球踢過墻,落到海沃校區(qū)時,海沃的學生都會爭先恐后地搶著把球扔回去。不過尤妮絲和我從未談過這個笑話。

那天早上,我們擠進爸爸的奔馳車,由費德勒斯開車載我們到學校。

當車子抵達美國學校時,瑪琳大聲哭了起來,好不容易才被拉出車外。當時她六歲,已經遭到三所學校休學或退學:第一所是希爾頓·泛·艾私立學校,瑪琳因為違反校規(guī),只念了兩個星期;接下來的佩尼斯維爾私立學校,瑪琳只念了一天就因為把紙塞到煤油燈里而造成教室失火,“被要求”離開學校。后來她到ELWA基督學校面談時,又因為拒絕回答校長的提問而無法入學。她拒答的原因是,不喜歡校長室掛的耶穌釘十字架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