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羅馬的公民身份并不是只向上層社會開放的。很多下層人通過服兵役獲得了公民身份。羅馬的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教義都規(guī)定,羅馬的兵團,即軍隊的核心,必須由羅馬公民組成。當兵團征兵不足時,軍隊統(tǒng)帥就招募外國人,然后授予他們公民身份。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這種做法十分普遍,例如凱撒創(chuàng)建他著名的高盧兵團時就是這樣,即使在平時,尤其在東方,當兵源不足而公民又不足以補充軍隊時,也會發(fā)生這種情況。
然后,更為常見的是通過參加輔助軍事力量的方式獲得羅馬公民身份。雖然這些部隊主要由非公民組成,如果一個人在這個部隊里服役滿二十五年,他就可以自動地獲得公民身份。每年通過這種方式會有一萬人成為公民。通常情況下,羅馬軍隊中的士兵在服役期間不能結婚;因為統(tǒng)治者認為這會干擾他們履行自己的職責,降低他們的忠誠度。然而,大多數(shù)士兵都有妻室和后代,當父親服役期滿,他們的孩子就會獲得公民身份。這種做法是底層民眾獲得公民身份的一種主要方式。
在其他情況下,一個地方的全部居民可以一起被賦予有威望的,而且常常是能夠獲得物質利益的羅馬僑民(Romancolony)身份。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社會中的男性自由民就會全部成為羅馬公民。逐步地,整個帝國內(nèi)的羅馬公民數(shù)量穩(wěn)步增長,在卡拉卡拉皇帝在位時,這一數(shù)量達到了頂峰,公元212年,他發(fā)布了一道命令,批準帝國內(nèi)所有男性自由民全部成為公民。
羅馬帝國在公民身份中不分膚色不分階層的做法是一種工具,有利地推動了羅馬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在整個帝國內(nèi),羅馬公民都急切地穿上羅馬托加長袍,采用trianomina,即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羅馬式姓名,以便表達自己的精英地位。
世界上的所有人都穿上托加袍
通過吸收不同民族的人,羅馬的理想絕對不是為了強調文化的多樣性,而是為了實現(xiàn)民族同化。羅馬之所以實施寬容政策就是為了讓任何一個群體都愿意接受羅馬習俗、風格,讓羅馬民族精神充分地融入整個帝國當中,融入到每一個民族當中。但是,如果羅馬人發(fā)現(xiàn)某種習俗是野蠻的,他們就不會對它試圖保留、尊重或遵守。
例如,他們非常討厭愛爾蘭凱爾特人邋遢的外表,他們頭發(fā)很長,穿著長褲而不是托加長袍。他們批評不列顛人,因為他們喝牛奶,但是又不用牛奶制作奶酪,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他們討厭生活在今天葡萄牙境內(nèi)的盧希塔尼亞人(Lusitanian),因為他們在地板上睡覺,用橡子制作面包,喜歡喝水而不是葡萄酒,用奶油而不是橄欖油做飯。
然后,更為常見的是通過參加輔助軍事力量的方式獲得羅馬公民身份。雖然這些部隊主要由非公民組成,如果一個人在這個部隊里服役滿二十五年,他就可以自動地獲得公民身份。每年通過這種方式會有一萬人成為公民。通常情況下,羅馬軍隊中的士兵在服役期間不能結婚;因為統(tǒng)治者認為這會干擾他們履行自己的職責,降低他們的忠誠度。然而,大多數(shù)士兵都有妻室和后代,當父親服役期滿,他們的孩子就會獲得公民身份。這種做法是底層民眾獲得公民身份的一種主要方式。
在其他情況下,一個地方的全部居民可以一起被賦予有威望的,而且常常是能夠獲得物質利益的羅馬僑民(Romancolony)身份。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社會中的男性自由民就會全部成為羅馬公民。逐步地,整個帝國內(nèi)的羅馬公民數(shù)量穩(wěn)步增長,在卡拉卡拉皇帝在位時,這一數(shù)量達到了頂峰,公元212年,他發(fā)布了一道命令,批準帝國內(nèi)所有男性自由民全部成為公民。
羅馬帝國在公民身份中不分膚色不分階層的做法是一種工具,有利地推動了羅馬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在整個帝國內(nèi),羅馬公民都急切地穿上羅馬托加長袍,采用trianomina,即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羅馬式姓名,以便表達自己的精英地位。
世界上的所有人都穿上托加袍
通過吸收不同民族的人,羅馬的理想絕對不是為了強調文化的多樣性,而是為了實現(xiàn)民族同化。羅馬之所以實施寬容政策就是為了讓任何一個群體都愿意接受羅馬習俗、風格,讓羅馬民族精神充分地融入整個帝國當中,融入到每一個民族當中。但是,如果羅馬人發(fā)現(xiàn)某種習俗是野蠻的,他們就不會對它試圖保留、尊重或遵守。
例如,他們非常討厭愛爾蘭凱爾特人邋遢的外表,他們頭發(fā)很長,穿著長褲而不是托加長袍。他們批評不列顛人,因為他們喝牛奶,但是又不用牛奶制作奶酪,這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他們討厭生活在今天葡萄牙境內(nèi)的盧希塔尼亞人(Lusitanian),因為他們在地板上睡覺,用橡子制作面包,喜歡喝水而不是葡萄酒,用奶油而不是橄欖油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