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旁邊看著小明憋得通紅的小臉,欲言又止的樣子,差點忍不住笑出來。
到了注射室門口,小明一屁股坐在門外的椅子上,死活不肯進門,“我不,不打針!”
“不行?!卑职謬烂C地說。
“就不!”小明懇求地看著媽媽。
媽媽似乎心軟了:“好吧!不打針也行!那就吃藥吧!”
小明皺著眉頭,不情愿地點點頭。
回到家里,媽媽在廚房忙了一會兒,給小明端來一大杯綠色的“藥水”,小明端起來喝了一口,一下子吐了出來:“真苦!”
“良藥苦口嘛,寶貝,喝完肚子就不疼啦!”小明愁眉苦臉地喝著,郁悶壞了。
媽媽對小明說:“寶貝,一天三杯,喝幾天就好了!”
“啊?還要喝呀!”小明吞著小舌頭,大眼睛眨巴眨巴的,心里琢磨開來……
第二天早上,媽媽又為小明端上綠色“藥水”,小明討好地看著媽媽,撒嬌地說:“媽媽,我已經(jīng)好了!不用喝藥了,保證明天上學!保證!”
第三天的早上,媽媽剛剛做好早飯,還沒來得及去叫小明,小明已經(jīng)自己穿好衣服,拿著小書包,走到了飯桌前,像以前一樣喊著:“快點、快點,我上學別晚了!”
這時,小明的爸爸媽媽都非常明白了,原來真的是小明不想上學。
小明上學后,爸爸忍不住問媽媽:“那藥水?”
“嘿,就是摻了苦瓜汁的蔬菜汁唄!”
“哈哈!……”爸爸媽媽捂著肚子笑了一個早上。這個原本幸福和睦的小家庭,又恢復了原有的快樂溫馨。
在這里,要著重提醒爸爸媽媽們的是,在小明恢復上學后的當天晚上,父母必須和孩子認真做一次面對面的溝通;同時,也要與孩子的老師和周圍的同學做一些溝通,全面了解孩子不愿上學的原因。
不是孩子重新上學了,問題就都解決了。孩子為什么不想上學,甚至害怕上學,一定要找到真實的原因,才能夠真正有效地解決問題,否則時間長了,孩子難免“故技”重施。
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害怕或不想做一件事情時,他不會直接與我們溝通,他會選擇一些自行逃避的方式。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媽媽想要發(fā)掘真實的情況,一定要運用智慧,采取聰明的方法迂回,不能粗暴進行。
如果媽媽直接對孩子進行盤問,不給孩子留面子,指責孩子是裝病,那樣會把孩子逼進死胡同,孩子沒有社會經(jīng)驗,為了面子,他會被迫用更多的謊言死撐,把真實的原因埋藏得更深。
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爸爸媽媽:面對孩子,家長不僅僅要有足夠的關(guān)愛,不僅僅要有豐富的教育知識,有時候,拿出一點點孩子的心態(tài),和孩子比比誰更聰明,誰更有高招,很多看似頭疼的問題,都可以輕松地迎刃而解呢。
重點提示:
1.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以諸如生病等謊言做借口逃避上學時,不要當面戳穿他,更不要直接盤問或者指責他,不要“逼迫”孩子用更多謊言來掩飾,那樣,會使家長更難發(fā)現(xiàn)孩子逃學的真實原因。
2.家長可以先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通過巧妙而富于智慧的辦法,讓孩子先乖乖回學校。
3.采用“智斗”的方法,幫助孩子返校后,家長還必須和孩子、和老師、和孩子周圍的同學進行溝通,找出孩子逃避上學的真正原因,再“對癥下藥”,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