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厲害的還不是這一點,超強的是夫差這狀態(tài)持續(xù)了整整三年。堅持一條道走到黑的狠勁兒,這也叫“瘋”。
可想而知,吳國三年的理性備戰(zhàn),力量有多強大。復仇的時機不是到了,而是形成了。好比水歷經(jīng)苦寒終結成冰。
公元前494年,勾踐收到吳國大舉進攻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應是先發(fā)制人。吳國遲早要進攻越國,不如趁其還未準備充分,主動伐吳。
勾踐的這一戰(zhàn)略決策,與三年前雷同。他選擇的方式不是防守,而是進攻。此時他篤信:主動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這是一句誤導人的話。進攻與防守,永遠是因當時情況而定,絕非一概而論。
三年前,勾踐嘗到了勝利的甜頭??扇赀^去,物是人非,他顯然對吳國的戰(zhàn)斗力準備不足。
越國有清醒、智慧的謀士。大夫范蠡就認為戰(zhàn)機并不成熟,主張暫緩伐吳。
要說明的是,勾踐也并非頭腦發(fā)熱,他有一種緊迫感。三年前,吳國大軍壓境的兇悍情形,令他難以忘懷。若不是自己急中生智,后果不堪設想。這一次,他要更主動一些。
于是,他率舟師直趨古稱震澤、具區(qū)、笠澤,整個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個的太湖。
“舟師”,就是能獨立完成戰(zhàn)略、戰(zhàn)役任務的水軍。
春秋時期,水戰(zhàn)尚處于初期階段。規(guī)模雖不大,但水戰(zhàn)的專用兵器卻頗有特點。譬如其中兩樣,鉤拒和鉤鐮。這是為了水戰(zhàn)中兩船靠近時的特殊用途而設計的,其柄為竹制,長一丈五,頂端有彎曲的鐵刃。兩船靠近時,可以將敵船推開不讓靠近,也可以將敵船鉤住拉攏,不讓逃跑。
還有更絕的,單聽名字像暗器,叫犁頭鏢,水戰(zhàn)中非常實用。《武備志》里講:“此鏢重二斤,首徑一寸,長七寸,尾徑三寸,下擲賊舟,中舟必洞,中人必碎?!?/p>
想想看,擲中對方戰(zhàn)船,擊穿一個洞;打中人腦,擊碎頭顱。這是何等暗器?這是最黑暗的暗器,算不算古代手榴彈?
武器再好,也不是主角,水戰(zhàn)的主要裝備是戰(zhàn)船。
吳、越水軍都有樓船和橋船。樓船就是指揮船,橋船就是輕快戰(zhàn)船。還有大翼、中翼、小翼三種主要戰(zhàn)艦船及突冒(船首裝有沖角)。
主要戰(zhàn)船大翼船長十二丈(約合24米),寬一丈六尺(約3.2米),載乘戰(zhàn)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艫(手)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長各一人,連同船長,共九十一人。
武器戰(zhàn)船齊備,兵士不強也白搭。因此,對于水軍的訓練尤其重要。吳王夫差這三年都干嗎呢?就是練兵!吳軍早已不是三年前遭受恐嚇就會潰敗的吳軍了。
勾踐主動伐吳,顯然對此估計不足。并且,他對本國舟師的實力過于看好,在這一點上,勾踐有些狂。而夫差是持之以恒的“瘋”。
瘋和狂相撞,雙方很瘋狂,于夫椒即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開戰(zhàn)。
夫差等這一天已很久了,他派出伍子胥、伯嚭親臨前線指揮作戰(zhàn),并動用吳國的全部舟師先行到達洞庭山。
洞庭山位于太湖東南部,由洞庭東山與洞庭西山組成。春秋時期的水戰(zhàn),多是水陸結合作戰(zhàn)。吳軍先用弩射擊越軍,又用突冒撞擊敵船,再進行接舷戰(zhàn)斗,最后登船格斗。越軍則有些搶灘登陸的味道。
這是水陸結合作戰(zhàn)的基本方式。勝敗就看誰更勇猛,誰更豁得出去。
這里面有一個心態(tài)的差異。吳王夫差與越對戰(zhàn),是報父仇,是決斗,不顧生死。而越王勾踐以保全自身,保全國家而主動對吳進攻。
因此,越軍看似攻方,軍隊的整個心態(tài)卻是守和自保,因此難免有些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