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徽因:一身詩意四月天(2)

北京的紅塵舊夢 作者:劉東黎


   林徽因:一身詩意四月天(2)
  
  林徽因?qū)τ谛熘灸Φ摹澳闶俏也ㄐ囊稽c(diǎn)光”的愛最終遺棄,究竟是因為她的明智。選擇一個一生的愛人,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林徽因遇到徐志摩的時候,她只有十六歲,可能會被徐的性格、熱忱和他對自己的狂戀所迷惑;他的出現(xiàn)是她生活里的一個奇遇,然而,卻不至于讓她背棄家里為她安排的主流的人生道路。
  
  林徽因,這個徐志摩窮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終究沒有許給徐志摩一個未來。她的家庭背景、教養(yǎng),以及她天生的理智,都促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在浪漫灑脫的詩人與穩(wěn)重儒雅的建筑學(xué)家之間,她一定要選擇腳踏實地的那個。
  
  林徽因的朋友費(fèi)慰梅女士曾說過:“徽音對徐志摩的回憶,總是離不開那些文學(xué)大家的名字,如雪萊、曼殊斐兒、吳爾芙。我猜想,徐在對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導(dǎo)師的角色領(lǐng)她進(jìn)入英國詩歌和英國戲劇的世界……同時也迷惑了他自己。我覺得徽音和志摩的關(guān)系,非情愛而是浪漫,更多的還是文學(xué)關(guān)系。在我的印象里,徽音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熱忱和他對自己的狂戀所迷惑,然而她只有十六歲,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世故。他不過是父親身邊的一個女學(xué)生而已。徐志摩的熱烈追求并沒有引起這個未經(jīng)世事女孩子的對等反應(yīng)。他的出現(xiàn)只是她生活里的一個奇遇,不至于讓她背棄家里為她已經(jīng)選好的婚姻。”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dāng)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蓖瑫r,她的理性也能使她能夠游刃有余地把握著距離的分寸,讓自己永遠(yuǎn)理想的存活在詩人的夢里。
  
  的確,徐志摩滿腦子想的其實是他理想中的英國才女,那是他對理想愛情的一種投射——而林徽因畢竟不是曼殊斐兒或布朗寧夫人。那種鏡花水月的愛情,固然是一種可貴的浪漫情懷,但少了理智的自制及對他人的體恤,亦使他本人深受其害。
  
  時光暗換,當(dāng)徐志摩與林徽因再見時,林徽因已與父親的好朋友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訂了婚。金岳霖曾題“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對聯(lián)贈與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倒也貼切天成。徐志摩是梁啟超的學(xué)生,在老師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還能做什么呢?
  
  雖然如此,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愉快地合作,常有書信來往。林徽因在北京西山養(yǎng)病期間,徐志摩經(jīng)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幫助她發(fā)表了一些詩作。
  
  1924年4月,六十四歲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和林徽因兩人共同擔(dān)任翻譯,并精心安排這位貴客的行程。在北京歡迎泰戈爾的集會上,徐志摩、林徽因陪同左右,側(cè)立兩旁,當(dāng)天北京的各大報紙都開辟醒目版面,渲染這次集會的盛況,其中李歐梵在《浪漫一代》中說:“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歲寒三友圖?!遍L者衣袂飄飄,一對青年男女宛若璧人,民國初年這如詩如畫的一幕,至今仍傳為美談,引人無限遐思。
  
  費(fèi)慰梅在《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書中也寫到了這一幕,并且還說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話:5月20日,是泰戈爾離開中國的日子,老人對于和林徽因離別卻感到遺憾,年輕可愛的她一直不離左右,使他在中國的逗留大為增色。對徐志摩和林徽因來說,這一次離別又有一種特別的辛酸味。徐志摩私下對泰戈爾說他仍然愛著林徽因。老詩人本人曾代為求情,但卻沒有使林徽因動心。泰戈爾只好愛莫能助地作了一首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