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故事都這么開頭——有一個孩子,他失去了媽媽。
其實,很久以前他就開始失去她了。奪去她生命的疾病,那個偷偷摸摸的壞東西,在身體里面逐漸侵蝕她,慢慢耗掉她體內(nèi)的光,所以在彌留的每一天里,她眼里的光越來越黯淡,皮膚越來越蒼白了。
當她這么一丁點一丁點被偷走的時候,男孩漸漸害怕了,怕最終失去整個的她。他想要她留下。他沒有兄弟,也沒有姐妹,他愛爸爸,但說實在的,他更愛媽媽。一想到生活里沒有媽媽,他就覺得難受極了。
這個叫戴維的男孩,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好讓他的媽媽活下來。他祈禱。他盡量表現(xiàn)好一點,那樣她就不用為他犯的錯而受到懲罰。他在家里走動的時候,盡量靜悄悄的,跟玩具兵玩打仗游戲的時候,也把嗓門壓到最低。他發(fā)明了一套程序,因為他相信,媽媽的命運和他的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起床的時候,他總會讓左腳先落地,然后才是右腳。刷牙的時候,他總是數(shù)到二十,數(shù)完馬上停止。浴室里的龍頭和門上的把手,他都是接觸一定的次數(shù):單數(shù)糟,雙數(shù)好,二,四,八特別棒,不過他對六不感興趣,因為六是三的兩倍,三是十三的個位數(shù),而十三實在很差勁。
要是他腦袋撞在什么東西上,他就再撞一下好保持雙數(shù),有時他的腦袋瓜兒像是在墻上彈了幾下,鬧得他數(shù)不清了,有時因為頭發(fā)違背他的意愿,掠了下兒墻,他就不得不撞了一下又一下,撞到腦殼發(fā)疼、頭暈惡心為止。整整一年,也就是在媽媽病情最嚴重的日子里,從早上在臥室或廚房的第一件事,到晚上的最后一件事,他都遵守著不變的程序:一小本格林童話選,一本折了角的漫畫雜志《磁鐵》(The Magnet),書漂漂亮亮放在雜志正中間,晚上就一塊兒整齊放在他臥室地毯的一角,早上就放在他最喜歡的廚房板凳上。就這樣,戴維為使媽媽活下來貢獻著他的力量。
每天放學回家,他就站在她身旁,如果她感覺有勁兒,就跟她說說話,其余時候,只是看著她睡,數(shù)著她每一次吃力的、艱難的呼吸,希望她活下來,和他在一起。他常常會帶一本書來,如果媽媽醒著,頭還不算很難受,她會叫他大聲念給她聽。她有自己的書——浪漫傳奇,神秘故事,還有那種厚厚的黑皮的里面全是小字的小說——但她喜歡聽他念些更加古老的故事:神話,傳說,童話,里面有城堡、尋寶和危險而會說話的動物。戴維不反對。雖然他已經(jīng)十二歲,不算是小孩子了,但他仍喜愛這些故事,而媽媽聽他講這些故事會很高興,這又讓他更加喜愛它們。
媽媽生病以前常常告訴他,故事是活的。它們和人,和貓、狗活著的方式不一樣。人活著,不論你在意還是不在意;而狗會使勁兒引起你的注意,如果你沒有對它十分注意的話。貓呢,如果跟人在一起習慣了,它們會很善于假裝人根本不存在。不過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可故事就不同:它們活在講述中。假如沒有被人類的聲音大聲朗讀過,沒有被一雙睜得大大的眼睛在毯子下面隨著手電筒的光追尋過,它們在我們這個世界就不算真正地活過。它們像鳥嘴里的種子,只等掉落土中,或是寫在紙上的歌譜,渴望樂器將它們變?yōu)橐魳?。它們靜悄悄的,希望有機會露面。一旦有人開始讀它們,它們就能帶來變化。它們能在想像中生根,能改變讀它們的人。故事想要被閱讀,戴維的媽媽輕輕地說。它們需要被閱讀,這就是它們拼命從它們的世界來到我們的世界的原因。它們希望我們賦予它們生命。